洛阳2025城市规划图高清

@杨蒲6679:洛阳市环城路以内面积多大 -
政狗18182146579…… 洛阳现在规划好环城路以内面积大概130平方公里.四环建设路线如下1、洛阳市北环 北环路即310国道市区段,西接西环路(即杨王庄处),东至定鼎路后与310国道相连后对接东环路.310国道市区段该路段全长9.2公里,设计红线宽65米,...

@杨蒲6679:谁知道洛阳第四期城市的规划? -
政狗18182146579…… 洛阳市第四期城市规划(2007-2020)主要有以下几个新的动向:1、洛阳市整体城市框架主要要向东发展,跨伊河发展,实现洛阳市区的跨伊洛河发展的战略,另外以偃师、孟津+会盟为两个副组团为副发展中心.2、看点:从效果图来看,北...

@杨蒲6679:洛阳伊洛新区谁知道 -
政狗18182146579…… 8月20日,洛阳供电公司总经理郑瑞晨与洛阳市政府副秘书长,伊洛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冠瑜、副主任朱美荣会谈,双方就未来伊洛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以及电力配套工程的建设问题交换了意见,在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会上,刘...

@杨蒲6679:洛阳的哪个区最有发展空间? -
政狗18182146579…… 洛南 3000元 一般3500-4500之间 二手几乎没有才开发的卖房的不多

@杨蒲6679:河南洛阳未来的发展重心在哪啊,哪里买房升值空间最大? -
政狗18182146579…… 按照市政府的规划,重心是在洛南新区,就是洛龙区.那边房子的升值空间是最大的,还有新划得宜滨区,以后房子也会有不小的升值空间,但是从现在洛阳市的经济发展速度看,我个人并不认为发展前景会很好,毕竟现在洛阳市人均收入还在一千五,但是消费水平已经有一个标准二线城市的消费水平

@杨蒲6679:洛阳的城市规划图纸哪里有啊 -
政狗18182146579…… 洛阳市规划局 洛阳市新华书店也应该有

@杨蒲6679:洛阳轨道交通的线路规划 -
政狗18182146579…… 洛阳地铁一号线1号线规划全长22.97公里,共设19座车站,其中高架站1座,地下站18座,3座换乘站.1号线最小站间距为0.8km,最大站间距为1.5km,平均站间距为1.22km.1号线与城区东西方向的直径线基本重合,覆盖了洛河以北东西向的...

@杨蒲6679:洛阳廛河区未来规划,不知道的请不要乱说 -
政狗18182146579…… 以前看洛阳商报今年年初有一版专门是瀍河区领导讲解瀍河区的发展规划,现在网上找不到这篇文章,我记得里面说廛河5年目标,城区50万人,高层要达到三百座,年汽车销售100亿,商贸物流产业500亿规模. 还有一篇是廛河区旭升村的具...

@杨蒲6679:洛阳新区的规划,和偃师有关的! -
政狗18182146579…… 洛阳新区空间范围扩大为:东起偃师市高龙镇西边界,西至洛阳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南起偃师市伊川县边界,北至洛河南岸,包括洛龙区大部分、龙门文化旅游园区和偃师市西南部(含李村、诸葛、佃庄、庞村、寇店5个乡镇),规划面积达438.7平方公里.

@杨蒲6679:洛阳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
政狗18182146579…… 洛阳是个带状城市,北边是陇海铁路,南边是洛河.解放前只有老城一部分,五十年代中后期,在原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在洛阳老城的西边建设重工业基地,洛阳市也由东向西扩展.当时我们国家城市规划还属于起步阶段,很多城市建设属于无...

【大河财立方消息】7月28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洛阳市生产力布局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文化创意与消费中心,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元。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文化创意与消费中心。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成为中西部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重振洛阳辉煌。

《规划》锚定洛阳万亿级经济总量目标,前瞻30年,对生产力发展空间做全域性、全市性规划布局,做到多规合一,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规划》将作为洛阳市生产力发展与空间布局重要政策性文件,是指导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产业布局、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规划》范围为洛阳市全域,规划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中期目标年为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

发展定位

凸显洛阳“世界古都、创新名城”的城市气质,传承十三朝古都深厚的人文风情,增强聚合创新资源能力,打造兼具人文魅力和开放活力的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国家创新高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以观念创新提高开放水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城市功能创新增强聚合能力。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培育一批主要科技领域领跑者、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开拓者。积极融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重塑实验室体系,统筹建设产业研究院,高标准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到制造业强市的转型升级。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未来新兴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伊滨科技城,重建重塑高新区,打造环都市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带。

全国文化创意与消费中心。抢抓文旅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充分发掘利用洛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引进培育一批文旅头部企业,推动物质消费空间向精神文化消费、空间消费转变;加快文化旅游资源与新技术新应用跨界融合,促进文旅产业多元创新发展,打造一批文旅文创颠覆性创新、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建设全国文创人才汇集地、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文旅产业高地。

总体格局

遵循整体统筹、优势互补、绿色集约的原则,推动区域生产力圈层式布局、点轴式发展,形成“圈层+都市化泛产业园+产业新城”的差异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廊引领,两翼协同,三圈联动”的市域生产力总体格局。

一廊引领:“一廊”指郑(州)洛(阳)西(安)科创走廊。以G30为主轴加快“郑州—洛阳—西安”科技创新走廊洛阳段建设,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和生产力布局,加快伊滨科技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扩容提质,规划伊洛未来城、嵩山科学城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强化与郑州、西安等地的产业分工协作,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载体,培育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前沿材料等产业创新链,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两翼协同:“两翼”指洛济焦发展北翼和洛汝平发展南翼。依托呼南高铁、焦柳铁路、二广高速等区域通廊,谋划建设洛阳新机场,优化提升区域生产力分工及沿线城镇功能,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经济,以洛阳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孟津、伊川、汝阳北为战略支点,向北推动洛济深度融合,向东南持续优化提升与平顶山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北翼——洛济焦发展翼。围绕洛济深度融合,以孟津区等产业开发区为载体,打造精细化工、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区和黄河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化机场枢纽功能,加快跨黄河综合通廊和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设立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与焦作的产业协作、文旅联动发展,增强向晋南地区的资源集聚辐射带动能力。

南翼——洛汝平发展翼。围绕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伊川、汝阳开发区为载体,建设绿色建材和功能新材料区、国际物流商贸区、高端装备制造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加快建设呼南高铁、三洋铁路,依托宁洛高速、国道207等区域交通廊道,实现洛阳与长三角地区的直联直通。

三圈联动:“三圈”即都市核心区、环都市区、生态发展区。按照“梯度分布、产业集聚、功能互补”的思路,优化圈层式产业用地布局,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引导劳动力向优势地区集聚。到2035年,划定不少于30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红线,地均产出提升至27亿元/平方公里以上,空间效益与地均产出逐步提升。

——都市核心区。即城市区,优化空间布局,增强生产力要素集聚能力,重点发展科技型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提升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会议会展、文化旅游、职业教育等都市型生产力,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倍增、风口企业倍增,大力发展科创产业,努力实现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城市魅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高品质都市区,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打造区域文化和消费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环都市区。即偃师、孟津、新安、伊川、宜阳、汝阳(开发区)、嵩县(开发区)等,强化联动协作,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产业新城建设,做强环都市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游憩环建设。重点布局大国重器型、基础型生产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产业转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结构清晰、分工合理、绿色集约、组团簇拥的城镇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就业需求,培养大国工匠和各类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布局嵩山科学城、洛阳新机场等重大项目,预留洛阳—孟州—济源、汝阳北—临汝、偃师—巩义、新安—义马等跨区域面向未来重大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储备空间。

——生态发展区。即汝阳、洛宁、栾川、嵩县,创新生态发展制度化模式,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建设县城、开发区和集镇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康养度假、体育休闲、中药材种植加工等特色产业,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培育壮大绿色新动能,加快生态优势向综合发展优势转变,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制定近期八大行动计划

《规划》明确提出制定近期行动计划,加强分类指导,探索建立发展规划、用途管制和绩效考核相协同的治理体系,重点从创新驱动、文旅融合、三大生产力、基础设施、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落实整体发展战略要求。拟重点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文旅消费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台资源要素保障、基础生产保障、用地效益提升、设施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八大行动。

附全文:

洛阳市生产力布局与发展规划

洛阳作为“一五”时期“共和国长子”,为我国的工业化推进树立了标杆与典范。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推进,洛阳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洛阳要实现长周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条件与优势,优化发展战略与目标,重构新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产力空间体系。

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作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推进洛阳生产力布局与发展的现代化转型,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实现更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关注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开展《洛阳生产力布局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锚定洛阳万亿级经济总量目标,前瞻30年,对生产力发展空间做全域性、全市性规划布局,做到多规合一,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规划》将作为洛阳市生产力发展与空间布局重要政策性文件,是指导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产业布局、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规划》范围为洛阳市全域,规划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中期目标年为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

第一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把握新发展阶段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致使产业链稳定性、经济可持续性等受到严峻挑战;再全球化与“新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凸显,加速着国际、国内生产力的转移;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我国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洛阳作为“共和国长子”,在计划经济时代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新技术”产业风口的形成,洛阳迎来了“后来居上”的机遇。

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迈进的过程中,打破行政壁垒的市场化要素流动、实现不同区域之间深化产业协作共建,对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抢抓全国重大生产力分工体系重塑的机遇,需要进一步强化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功能创新,重视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重视政府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立足洛阳产业的资源要素特色与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二节 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科学布局创新驱动型、重大战略安全型、基础保障型等先进生产力,推进生产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创新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绿色转型、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洛阳上迈出坚实步伐,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第三节 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更宽的视野谋划发展,找准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和生产网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合作,向西联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向北借力京津冀城市群,向东、向南互联互通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版图重构进程,加快构建“开放型洛阳”的新格局,打造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加强与西安、郑州在科教创新、文化旅游、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合作,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带的规划建设。融入郑州都市圈,发挥洛阳高端制造、特色文旅、研发创意等优势,提升副中心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共同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推进洛阳济源深度融合,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协同转型发展,建设豫西转型发展示范区。推动洛济焦、洛巩、洛汝、洛渑产业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四节 回溯洛阳三十年

过去三十年,洛阳生产力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综合实力稳步跃升。洛阳在全国的综合显示度、美誉度显著提升。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多项人均指标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中心城市能级与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一大批民生实事彰显洛阳“温度”。

产业转型持续推进。创新平台要素汇聚,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科研院所、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均占全省的1/3。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多区叠加效益明显,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伊滨科技城建设、高新区体制改革、科技产业社区建设全面铺开;各类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创投基金加速汇集,有效支撑了产业创新转型。产业持续发展,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文化优势逐渐显现。孕育于中华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中枢,文物保护的“洛阳模式”走在全国前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最早中国”,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展现盛唐气象,“东方博物馆之都”初具规模,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城市加快建设。文旅融合深入推进,洛阳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两节一会一论坛”影响力不断提高,洛阳文化频频“出圈”,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影响力持续扩大。

要素支撑种类多样。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生物多样共生,森林覆盖率45.5%,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红利持续惠及社会民生;矿产资源种类齐全,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金、铅、锌等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引黄入洛、故县水库引水工程全线贯通,小浪底南岸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推进,“中原水塔”作用日益彰显;在全省率先实现5G网络县城建成区全覆盖,建成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在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率先进入“地铁时代”。

回顾洛阳市生产力发展30年历程,虽取得一系列卓越的成就,但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换道任务艰巨,仍面临着以下问题:

创新引领转型发展支撑不强。主导产业大而不强,且多为资源型、高耗能企业。传统产业转型任务艰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创新主体、平台能级偏低,创新生态亟需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活,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方面良性互动的局面仍未成型;创新型人才匮乏且呈外流趋势;科技产业和重点技术攻关集中度不够。

城镇化发展滞后。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度缓慢,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中心城区经济弱、人口密度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低效产业用地占比约60%,开发区后续有效可利用空间不足。中高端人才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机场、高铁服务能力制约城市枢纽功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文旅融合模式较为单一。文旅产业以景区制、门票式的传统模式为主,文化文创生产与市场化运营水平较低,各类文旅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文化品牌少且影响力较弱,文旅文创输出能力低,尚未形成文化的地标产业和拳头产品。

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艰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联度低,对地方增长带动作用弱;民营经济活力不足,营商环境有待持续优化。各行政区、各产业区产业发展同质化、分散化,市域层面和区域层面统筹整合不足,各类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统一市场下的流动性不足。生态优势未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制度化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第五节 前瞻洛阳三十年

尊重现实,对标先进,尊重规律,运筹未来。以更高的站位担当使命,以更宽的视野谋划发展,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以更实的举措引领开放。

洛阳未来生产力的布局和发展受到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走洛阳特色、洛阳品牌发展之路。

十三朝古都丰厚的文化资源具备全球独有的优势,吸引新要素集聚。文旅文创、文化制造业、创意消费必将成为未来最具竞争力的风口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主导产业仍然需要在新时代承担起“共和国长子”的责任;兽药、生命健康等生物医药产业和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等风口产业开始燃起星星之火,正成为引领洛阳发展的换道领跑产业。亟需梳理发展风口产业的细分领域,瞄准风口产业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选择。

第二章 目标定位与战略格局

第一节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文化创意与消费中心,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元。

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文化创意与消费中心。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成为中西部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重振洛阳辉煌。

专栏2-1 洛阳生产力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指 标属 性

2020年

(基期年)

2025年2035年
综合性指标1常住人口(万人)预期性705.98001000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期性64.987378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预期性7.2912.518
 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预期性2.84.57
 5城乡居民收入比预期性2.471.91.50
 6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万人)预期性351.42400550
国家创新高地7科技产业社区数量(个)预期性——3060
 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个)预期性75516005000
 9国家、省级科技研发平台数量(个)预期性5218001000
 10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预期性53.8120300
 11“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个)预期性——300500
 12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预期性2.823.755.00
全国文化创意与消费中心13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预期性2464001500
 14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个)预期性259400800
 15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万人)预期性3.61610
 16年举办省级及以上会展会议次数(次)预期性——5001000
 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预期性2105.642009000
 18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元)预期性85515002500
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19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预期性2312.1735008000
 20洛阳市百亿级企业数量(个)预期性82040
 21产业用地规模(平方公里)预期性——230300
 2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预期性43.35065
 23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万元/亩)预期性10.2*2035
 24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约束性6.29优于省定目标优于省定目标
 2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约束性19.5优于省定目标优于省定目标
要素支撑26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预期性——5090
 27洛阳北郊机场航空客运吞吐量(万人次)预期性153.8*4001500
 28铁路旅客发送量(万人次)预期性777.916002500
 29高铁、城际铁路里程(公里)预期性85203368
 30年度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规模(万人)预期性2.853
 31农村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预期性27.832010
备注:加*为2019年数据

第二节 发展定位

凸显洛阳“世界古都、创新名城”的城市气质,传承十三朝古都深厚的人文风情,增强聚合创新资源能力,打造兼具人文魅力和开放活力的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国家创新高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以观念创新提高开放水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城市功能创新增强聚合能力。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培育一批主要科技领域领跑者、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开拓者。积极融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重塑实验室体系,统筹建设产业研究院,高标准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到制造业强市的转型升级。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未来新兴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伊滨科技城,重建重塑高新区,打造环都市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带。

全国文化创意与消费中心。抢抓文旅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充分发掘利用洛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引进培育一批文旅头部企业,推动物质消费空间向精神文化消费、空间消费转变;加快文化旅游资源与新技术新应用跨界融合,促进文旅产业多元创新发展,打造一批文旅文创颠覆性创新、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建设全国文创人才汇集地、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文旅产业高地。

第三节 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

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确保,十大战略”,结合洛阳市生产力发展基础和趋势研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洛阳特点的生产力发展创新转型新路径,确定都市型、大国重器型、基础型生产力体系,重点聚焦换道领跑、创新驱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文旅文创融合、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换道领跑战略。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占风口,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延续“共和国长子”的辉煌,引导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城市基因、群体偏好以及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文化制造业、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潜力风口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调整生产力结构模式,提升现代都市发展水平。

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激活创新活力,促进科技、观念、体制、功能、模式等各方面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紧跟洛阳优势产业、风口产业科技前沿,提升产业创新水平、自主水平。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增强科技硬实力、经济创新力。以观念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加速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以市场化产业分工发展逻辑推动生产关系调整优化。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在非均衡发展中更好实现发展的均衡。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从人的生活和就业需求出发,通过生产力布局转移农业劳动力,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和功能密度,走好共同富裕之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现代化都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创新集镇发展模式,完善集镇治理体系,壮大集镇特色产业,把集镇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实现以镇带村、镇村联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培育乡村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特色工业、淘宝村等多元业态,打造一批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精品旅游民宿集群,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差异化发展。

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根植厚重文化优势,发展富有特色的全链条文旅业态,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推进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洛阳段)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一系列“古都古城古镇古关古道”文旅新地标,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建设一批休闲旅游度假区,推出一批康养旅游示范工程,叫响文旅融合品牌。促进文化与数字经济、创意产业融合,壮大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沉浸式文旅体验消费。

数字化转型战略。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壮大数字核心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数治能力,实现政策精准化、精细化。

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指引,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提升能源安全绿色保障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用地效益,加快园区集中、空间集聚、要素集合,实现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四节 总体格局

遵循整体统筹、优势互补、绿色集约的原则,推动区域生产力圈层式布局、点轴式发展,形成“圈层+都市化泛产业园+产业新城”的差异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廊引领,两翼协同,三圈联动”的市域生产力总体格局。

一廊引领:“一廊”指郑(州)洛(阳)西(安)科创走廊。以G30为主轴加快“郑州—洛阳—西安”科技创新走廊洛阳段建设,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和生产力布局,加快伊滨科技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扩容提质,规划伊洛未来城、嵩山科学城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强化与郑州、西安等地的产业分工协作,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载体,培育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前沿材料等产业创新链,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专栏2-2“一廊”生产力布局引导表
区域

生产力重要

空间载体

生产力发展方向产业指引
郑洛西科创走廊(洛阳段)洛阳伊滨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伊滨科技城)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风口产业。加快推进伊滨区大学城建设,谋划建设金融商务区、智能制造园、文化创意园等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一流的科技产业区,建设未来产业基地。优化行政边界,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伊滨科技城与中原科技城在人才、设施、金融、政策等领域联动发展,共建河南省国家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
 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大数据产业园等各类科技创业产业平台,持续推动各类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产业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生物医药、新能源、战略关键材料、高端轴承、电子信息、设计研发、数字经济、总部经济、金融商务、文化旅游、高铁物流等风口产业生态圈,不断提升都市化水平。加快低效产业用地提升外迁,提升铝钛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产业提质升级。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生物疫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风口产业,前瞻布局干细胞、基因诊疗、宠物健康、商用航天、氢能源重卡、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重点建设生命科技园、智能制造园、硬科技产业园等科技产业社区,积极探索推广自贸区、自创“多区叠加”“一区多园”等新模式。谋划筹建洛阳科创学院,布局公共科研设施、知识产权交易、人才服务等共享服务体系,构建集成创新最优地。
 洛阳西工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与高新区、麻屯、磁涧等地联动发展,聚焦农机装备、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现代物流产业,探索地铁TOD开发等新模式,加快建设生命科技园、红山地铁科创园、凤凰谷科技园等科技产业社区。
郑洛西科创走廊(洛阳段)瀍河—老城健康文创产业园推动区域沉浸式文化旅游、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加快隋唐城宫城区、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汉魏故城、滨水空间等重点区域城市更新与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植入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完善提升洛邑古城、东关大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因地制宜建设古都科技园、双碳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白马文创园、智慧家政产业园等科技产业社区,积极探索未来社区模式。
 伊洛未来城借鉴松山湖、杭州三江汇等未来城的生态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保障生态安全前提下,发挥区域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在伊洛夹河滩地区建设伊洛未来城,布局文旅文创总部经济、低碳总部经济、文化旅游、主题乐园等未来业态,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新空间模式。推动与伊滨科技城、嵩山科学城联动发展,打造具有鲜明洛阳特质未来产业示范区。
 洛龙金融商务区依托泉舜商务区、龙门高铁站周边、开元大道沿线,积极引导各类企业总部、投融资机构、金融业、中介服务、研发设计等企业入驻,培育壮大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金融组织,打造一批有实力的龙头类金融机构,集聚一批优秀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引导专业水平高、业界评价高的基金管理机构在都市核心区开展投资,加快布局河南省文旅投资集团、河南有色金属集团等旗舰总部,推动国有金融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
 嵩山科学城前瞻规划建设嵩山科学城,预留不少于50平方公里空间,布局大科学装置和新型高能级科研院所,超前培育布局商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量子通信、超级能源、基因诊疗、生物仿生等未来产业,联动伊洛未来城、伊滨科技城、郑州中原科技城共建中原国家科学城。推动大遗址空间连片保护展示,联动郑州共建世界级生态文化绿芯,建设中华文明传承核心示范区,争创国家文化特区。
 洛阳偃师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加快低效产业用地空间整合提质,优化拓展发展空间,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风口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储能、非金属关键材料、纳米材料、智能传感器、双碳产业装备等未来产业。推动与郑州联动发展,共建郑洛联动发展先导区,探索顾县—回郭镇共建河南省民营经济产业园。
 新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铝钛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强化延链补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适度前瞻布局一批产业化加速器载体,提升区域文化旅游景观品质,优化提升磁涧空间布局与发展能级,强化与涧西区的一体化发展,推动与义马、渑池开发区联动发展。
 宜阳先进制造开发区聚焦航空装备、高端轴承、休闲食品等主导产业,持续提升亩产效益,创新发展模式,壮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拓展发展空间,在柳泉镇前瞻布局航天城,大力发展体育健康、文化旅游、智能轻工业等特色产业,优化洛河两岸功能品质,加快轨道交通一体化联动,强化与涧西区(高新区)的一体化发展。

两翼协同:“两翼”指洛济焦发展北翼和洛汝平发展南翼。依托呼南高铁、焦柳铁路、二广高速等区域通廊,谋划建设洛阳新机场,优化提升区域生产力分工及沿线城镇功能,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经济,以洛阳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孟津、伊川、汝阳北为战略支点,向北推动洛济深度融合,向东南持续优化提升与平顶山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北翼——洛济焦发展翼。围绕洛济深度融合,以孟津区等产业开发区为载体,打造精细化工、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区和黄河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化机场枢纽功能,加快跨黄河综合通廊和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设立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与焦作的产业协作、文旅联动发展,增强向晋南地区的资源集聚辐射带动能力。

南翼——洛汝平发展翼。围绕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伊川、汝阳开发区为载体,建设绿色建材和功能新材料区、国际物流商贸区、高端装备制造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加快建设呼南高铁、三洋铁路,依托宁洛高速、国道207等区域交通廊道,实现洛阳与长三角地区的直联直通。

专栏2-3“两翼”生产力布局引导表
区域生产力重要空间生产力发展方向产业指引

北翼

产业协作区

洛阳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深化洛济融合发展,推动孟津、济源、孟州开发区一体化联动发展,以洛石化百万吨大乙烯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围绕精细化工、电子化工材料等产业领域,加强沿线石油化工企业下游产业链合作,联合打造千亿级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前瞻布局氢能储能、高分子材料、电子显示材料、特种金属、双碳经济、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黄河流域双碳示范区。依托中储物流、大一物流、中兴物流、柿槟物流仓储、石化物流等园区建设,打造大宗货物、清洁能源、先进制造业物流基地。

南翼

产业协作区

伊川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汝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拓展洛平转型发展领域深度,聚焦有色金属、耐火材料、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等主导产业,持续提升绿色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适度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低效产业用地空间,形成中西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材料、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产业带。加快智能轻工业、现代物流、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壮大。积极推进华晟、汝阳公铁联运等物流园区建设,协同汝州、平顶山等地打造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南部先进制造业、铝电产业、新材料产业物流走廊。

三圈联动:“三圈”即都市核心区、环都市区、生态发展区。按照“梯度分布、产业集聚、功能互补”的思路,优化圈层式产业用地布局,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引导劳动力向优势地区集聚。到2035年,划定不少于30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红线,地均产出提升至27亿元/平方公里以上,空间效益与地均产出逐步提升。

——都市核心区。即城市区,优化空间布局,增强生产力要素集聚能力,重点发展科技型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提升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会议会展、文化旅游、职业教育等都市型生产力,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倍增、风口企业倍增,大力发展科创产业,努力实现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城市魅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高品质都市区,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打造区域文化和消费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环都市区。即偃师、孟津、新安、伊川、宜阳、汝阳(开发区)、嵩县(开发区)等,强化联动协作,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产业新城建设,做强环都市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游憩环建设。重点布局大国重器型、基础型生产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产业转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结构清晰、分工合理、绿色集约、组团簇拥的城镇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就业需求,培养大国工匠和各类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布局嵩山科学城、洛阳新机场等重大项目,预留洛阳—孟州—济源、汝阳北—临汝、偃师—巩义、新安—义马等跨区域面向未来重大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储备空间。

——生态发展区。即汝阳、洛宁、栾川、嵩县,创新生态发展制度化模式,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建设县城、开发区和集镇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康养度假、体育休闲、中药材种植加工等特色产业,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培育壮大绿色新动能,加快生态优势向综合发展优势转变,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章 换道领跑,提升都市型生产力

面向年轻化和中高端劳动力择业偏好、城市特质及未来市场需求,做强城区经济,推动都市核心区由生产性功能向消费创意和科技创新功能转变,构建区域产业合作分工的新格局。促进新兴增长点,培育壮大文旅文创、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高成长性都市产业。丰富都市综合功能,完善消费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商贸服务、现代物流服务等都市型服务业。抢抓风口产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未来产业,促进都市工业、都市农业、都市服务业融合,打造具有创新活力的现代都市。

第一节 做强文旅文创支柱产业

转变文旅发展模式,以创意设计形成消费增量的新杠杆,壮大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等文化产业,顺应数字化时代的传播规律,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为主,加强交互传播,支持文旅企业改制上市,打造一批弘扬洛阳文化、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到2025年,全市文旅收入占全省比重超过18%,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

建设全国文旅文创新高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全域旅游建设为牵引,整合串联沿黄、伏牛山等地区优质资源,协同建设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重塑洛阳古都风貌,加快隋唐洛阳城历史中轴线复原展示和宫城区、里坊区遗址公园建设,持续实施天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推进玄武门、永泰门等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恢复古都中轴胜景,打造独具魅力的隋唐文化标识。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建设伏牛山全国康养基地。发展精品演艺、沉浸式体验消费,建设全国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高地。

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按照颠覆式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的总体思路,形成具有鲜明洛阳特质的文旅新业态、文创新产品、消费新场景。依托《风起洛阳》《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优质文旅IP,围绕“国潮洛阳”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文旅沙盒项目,在国内率先探索以“全城剧本杀”为主题的沉浸式城市旅游新模式。打造龙门石窟、白马寺和隋唐洛阳城等世界级文创IP,依托博物馆体系,建设中原文物数字创意中心。高质量建设一批大型文旅综合体、文旅街区、文创基地,推进聂湾文旅文创等一批科技产业社区建设,谋划建设正平坊文化聚落群、上阳宫文创园、关林文和友、老君山太清幻境奇幻森林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抢占数字媒体新赛道。以隋唐城天街、中州路“创意大道”为主体,抢抓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机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依托东方文创园、天心文创园、古都科创园、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龙门文创园等文创园区及河科大、洛阳理工、洛阳师范等高校创意产业带,积极发展数字影视、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精品演艺、实景游戏、数字文博等文创产业,打造具有鲜明洛阳特质的数字文创产品。引入一批国内知名数字动漫、内容创作、数字传播公司,壮大MCN(多频道网络)创作机构、平台用户数量和能级,打通文旅KOL(关键意见领袖)联盟矩阵,推进5G、VR、AI、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模式。强化大遗址的核心文物资源地位,依托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邙山陵墓群大遗址及生态空间,植入文化展示、文化创意、文化主题乐园、文创总部经济等业态,建设大遗址文化生态绿芯。创新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营模式,加快二里头、万里茶道申遗,推动龙门石窟、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世界文化遗产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增强博物馆数字化服务、创意化展示,开展沉浸式研学体验。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推进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设运营,筹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建设唐三彩烧制技艺、中国唐楷书法、新安紫砂、澄泥砚、洛邑古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打造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演艺作品及特色景区。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拓宽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其产品和服务出口。

形成精品文旅品牌矩阵。围绕“行走洛阳、读懂历史”文化品牌,高质量推进文化标识建设,提升城市风貌,塑造全域旅游主题形象,赋予文旅产业更核心的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知名品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品牌矩阵。

——打好“盛世隋唐”牌。突出“古都游”主题,加快文旅文创业态打造,串联贯通翠云峰、隋唐洛阳城、丽景门、洛邑古城、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朱樱塔等节点,营造“梦里隋唐、尽在洛邑”的浓厚场景氛围,进一步提升隋唐大运河中心城市地位,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标识,建设全国文旅文创历史轴线策源地。

——打好“国花牡丹”牌。高水平运营牡丹博物馆,差异化打造一批集牡丹栽培、催花牡丹、文化传播、产业研发于一体的“国色生辉”世界级牡丹主题展示区。集聚培引优质行业龙头企业,拓展科研、开发营销,发展文创产品、健康食品、日化美妆等牡丹“美丽产业”链条,提升洛阳世界牡丹基因库影响力,建设牡丹产业社区、国家牡丹科技产业园,打造国际一流牡丹花卉种植、交易平台,提升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内涵和营销力,持续叫响“洛阳牡丹甲天下”品牌。

——打好“工业遗产”牌。植入与老工业基地相契合的新型业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培育一批工业设计人才和工业文创工作室。活化利用东方红、洛铜、洛矿等工业IP,依托洛轴、中钢洛耐等大型企业,建设洛阳工业遗产博物馆、洛阳工业文创中心、拖拉机工业主题乐园、有生工矿游等。优化游览线路、完善标识系统及配套设施,提高游客接待容量和质量,推动涧西老工业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和工业研学基地建设,树立国家记忆涧西红色工业文化旅游品牌。

——打好“黄河文化”牌。积极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叫响河洛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加快推动沿黄生态廊道、小浪底库区港航工程、汉关文化城和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推动龙门石窟、小浪底、龙潭峡、黛眉山、荆紫仙山等沿黄旅游景区品质提升,因地制宜恢复河洛古驿道,用好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招牌,有机结合沿黄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打造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示范带。

——打好“伏牛山水”牌。加大伏牛山片区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引入国内知名文旅投资企业,集中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片区、“伏牛山居”精品民宿和户外露营地。联动大嵩山文化旅游区,做优白云山、老君山、鸡冠洞、西泰山、神灵寨等精品景区,打造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

——打好“历史名人”牌。建设武则天主题系列街区、勒马听风街、履道坊沉浸式复原街区等项目,推出武则天、老子、关羽、杜甫、白居易、二程、范仲淹、颜真卿、杜康、鬼谷子、玄奘等一批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地标,推动名人故事与影视、动漫、游戏、手办、文创产品等产业结合。

专栏3-1 文化制造业

文旅新业态:

推进洛邑古城二期、河洛文化旅游商业街、中国华南虎科研与繁育基地、杜康文化公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培育龙门石窟、天堂明堂等高品质夜间文旅经济项目,建设正平坊文化聚落群、拖拉机等高品质特色化主题乐园,推动西工小街、凤凰天街等申建省级试点步行街,打造龙门山高端度假区、牡丹园博园、“黄河山水”水上运动、瀍河沿岸生态文旅、新安县沿黄户外运动生态廊道等项目。推动竹海野生动物园提质,加快建设“东北虎和大熊猫”亲子主题公园、伊水迎宾馆、河之洲度假酒店等度假设施。

推动“文旅+”新型业态建设。大力发展“文旅+体育”复合业态,深化栾川冰雪体育小镇、汝阳大虎岭户外体育小镇、宜阳水上运动、洛水昌谷、洛宁自行车等体育项目与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会展”融合发展,加快洛阳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吸引更多高端会议、会展落户洛阳。推进“文旅+航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航空体验、低空旅游等新业态。

推进研学旅行品牌提升。持续扩大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总营地规模,打造中国首个人文主题的国际青少年营地、河南省研学旅行总营地和河南省国际研学教育培训中心。支持兄弟连、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汝阳红薯博物馆、栾川冷水工矿游等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发展,创建一批精品研学基地(营地),办好第三届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叫响“行走洛阳、读懂历史”研学品牌。

推进数字文创融合发展。支持大型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落户洛阳,对在洛阳注册的电竞俱乐部,按竞技水平给予支持。加快数字文创培育,依托“音乐之城”项目建设,实施音乐文创突破,引进一批专辑制作、发行、推广、巡演等市场机制成熟、具有影响力的音乐企业。

文旅新场景:

打造世界级文创IP。聚力培育龙门石窟、白马寺和隋唐洛阳城三大城市IP,加快数字电影《龙门》、百集原创动漫《龙门奇妙境》和历史文化纪录片《神都洛阳》等作品制作、发行,做好影视剧《风起洛阳》宣传工作,推进后期周边产品开发。开放并扩大博物馆IP授权,以动漫、影视、灯光秀、实景游戏、舞台表演等现代艺术形式活化武则天、狄仁杰等具有洛阳辨识度的历史IP。加强与抖音、腾讯等平台合作,启动爱奇艺“洛阳IP联动计划”,策划“风起洛阳探秘神都”活动,构建洛阳视频营销矩阵群。

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建设九洲池神都剧场、龙门古街剧场等演艺场所,加快牡丹博物馆、新唐街、上阳宫文化园、阳光工业游园沉浸式业态打造,推动《明堂韶乐》《唐宫乐宴》等沉浸式演出提质,谋划实施《知道·老君山》沉浸式演出,在天堂植入沉浸式漫游戏剧,积极支持FB、卡卡剧本杀等新兴小微市场主体发展,扶持小剧场、剧本杀体验馆等演艺场所建设和联合运营,举办2022年中国洛阳剧本行业峰会,打通沉浸式文创作品创作、展示、输出产业链。

打造“夜游古都”观光场景。试点推广博物馆夜间开放,提升龙门石窟、应天门、天堂明堂、九洲池、牡丹博物馆等景区夜间游览服务,打造洛邑古城、广州市场步行街、老城十字街、环开元湖商圈等“夜经济”地标,打造一批时尚潮流消费街区。

文创新产品:

选择重大遗址、历史建筑例如天堂明堂、永宁寺塔等进行虚拟现实接口,创作沉浸式线上线下文创产品,办好洛阳国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洛阳工艺美术作品”“洛阳伴手礼年度十佳评选”等活动,扩大洛阳文创影响,加快博物馆、非遗等文创产品开发。以洛阳三彩、牡丹瓷等传统优势产品为基础,积极推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申评工作,强化头部品牌。做优做强“洛阳礼物”“博礼文创”“古都文创”“龙门奇妙物”“栾川印象”“新安礼得”等形象店,不断提高文创展陈水平和销售能力。

第二节 积极壮大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聚焦生命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前沿,加快兽药疫苗、生物制品、检测试剂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进一步提高产业空间承载能力,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打造红山生物医药、高新生物医药等产业园。围绕骨健康和健康服务业打造瀍河生命健康科技城。依托中医药基础和康养资源,培育壮大民生药业等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现代中药与康养基地。推动河南省动物疫苗与药品产业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洛阳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风口产品开发。前瞻布局基因治疗、基因疫苗、仿生医学、细胞再生、脑机接口、生物降解传感器、生物信息学、生物打印、组织再生、靶向治疗、药物输送、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到2025年,形成行业龙头企业4—6家,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家,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开展动物重大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研发,加快推进P3实验室建设,形成“一家龙头、多家配套、系列产品并销”的兽用药品产业链。丰富生物制品种类,壮大生物制品原料、生物活性原材料、高值精细化学品、酶催化剂、药物中间体等产品规模。拓展完善医药卫材产业链条,加快科技研发,优化销售平台,培育基因诊疗、宠物健康、医疗防护品、高端医疗影像系统、健康管理智能设备、智能化家用医疗器械、化学药品等相关产业。

高起点建设生命健康产业园。发挥洛阳正骨品牌优势,组建洛阳生命健康产业研究院与技术孵化基地,建设面向全球、服务全国的三甲骨科医院、骨科研究院和骨科培训机构,构建骨科康复医养综合体网络。围绕骨科药品、医疗器械、健康体检服务、骨科教育培训等领域,打造国内一流的骨科领域生命健康产业园区,打造洛阳国际健康科技城。

高质量打造现代中医药与康养基地。探索将基本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养老服务的“洛阳模式”。统筹推进市级养老服务中心、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民小区养老服务站、家庭养老床位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乐养居”,加快乡镇敬老院社会化改造,加快实现城市区基本养老全覆盖。依托洛宁、栾川、嵩县中医药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促进中药材、中成药、饮片制剂精深加工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建设中医药交流平台,举办全国现代中医药交流大会。利用黄河、伏牛山等生态资源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医药资源,促进养老服务、医养结合、休闲度假等康养产业发展,建设伏牛山全国康养旅游目的地。推动形成集种植、科研、生产、销售、医疗、康养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集群。承办首届全国健康照护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建设中西部地区健康照护师资培训基地、全国健康照护人才培训示范基地。

专栏3-2 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领域:

生物制品。依托华荣生物、恒恩生物等企业,与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持续加大各系列非天然氨基酸生物催化技术研究投入,争取高性能生物催化剂设计改造、高性能生物催化剂高通量筛选、生物催化工艺过程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大力推进恒恩生物原材料项目建设;积极对接普洛药业、森萱医药、天宇股份等企业,发展头孢、青霉素、抗肿瘤、自身免疫等药物中间体。

动物疫苗。依托沃普森生物重点开发人兽共患病疫苗;依托洛阳中科科技园等在孵企业,加快推进免疫佐剂、生物产业标准物质、新型生物材料、细胞工厂、生物反应器等生物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瞄准未来市场前景广阔的宠物健康,布局孵化宠物疫苗相关产业。支持聚焦创新性强、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重点推进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型疫苗研发与产业化。

诊断试剂与仪器。重点培育壮大莱普生、恒恩生物、现代生物、视微科技、华清天木等企业,发展高精密自动化检测设备,研发医疗健康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医疗器械,推进生物检测技术与传感、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融合,发展系列自动化设备及配套诊断仪器。

兽用药品。依托普莱柯生物、惠中兽药等龙头企业,重点围绕新型兽用化学药品、蛋白质药物及中兽药开展研究开发,加快推进动物治疗性蛋白质药物的产业化,加大动物专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新结构研发,力争在国家级一类新兽药开发方面有所突破;加大中兽药或相关制品研发投入,提供食品动物减抗替抗产品;加大宠物治疗与预防用药品的研发投入,填补宠物临床用兽药空白,规范宠物临床用药和实现进口替代;持续开展原料优势晶型及新剂型、高效复方制剂、高效环保新型消毒剂的研究,提升兽药研究技术水平。

医用化学品。依托洛阳龙门医药等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加快推进日用化学品、个人卫生健康、清洁消毒、医用消毒、医用防护等产品研发生产。支持和引导民生药业等企业围绕心脑血管、抗糖尿病、抗病毒、抗感染、呼吸道、高血压等药物开展研发生产。

医疗器械。加快便携式医疗器材及智慧康养项目建设。依托康达卡勒幅等企业,加快MRI、CT、RF、DR等医疗影像整机设备及CT球管、DR平板等零部件医疗器械产品开发。构建“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医疗服务体系。依托宜阳、洛龙、伊滨等地产业优势,打造医用应急防护物资储备基地,完善“石油炼化—聚丙烯—短纤—熔喷布—口罩、防护服”医药卫材产业链条,发展口罩、防护服等防控产品配套产业。

生命健康科技城重点领域:

骨科医药器械。联合迈瑞医药、复星医药基金、中建创新基金等,深度挖掘骨科药方、膏方、贴剂、药酒、器械等医疗产品,延伸骨健康产业链。

康养康复产业。建设大同山庄康养基地、龙峪湾森林康养基地、木札岭森林康养基地、西泰山康养基地;围绕大健康领域,推进智能健身运动器材、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设备、康复辅助器具、家用医学分析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软硬件产品及系统协同发展。

现代中药与康养基地:

宜阳现代中药与康养基地。以红日药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强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中药试剂等中药材精深加工,建设董王庄乡艾草基地、樊村镇丹参基地、赵保镇连翘基地、白杨镇防风基地等四个药材主产区。依托中药材、中医等资源优势,培养一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连锁机构,重点推进灵山康养基地建设,强化康养结合,建设健康管理中心、老年文娱中心、老年健身中心及配套设施等,打造代表河南康养产业最高水平的旗舰项目。

洛宁现代中药与康养基地。围绕龙门药业、宁竹药业等企业,加强中药材加工及中成药二次开发;扩大连翘、柴胡、丹参等中药材种植规模,发展中药饮片、中药切片、中药保健品等产品;创新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禅道养生等业态,开发户外运动养生、山地运动养生等产品体系。

嵩县现代中药与康养基地。围绕民生集团、顺势药业、昊隆中药材等企业,完善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基地,推进柴胡口服液、香砂养胃丸等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产品开发;挖掘嵩县山水康体健身和养生养老功能,谋划建设洛阳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中医保健、中医养生和绿色保健品,研发养生药膳和中医体疗产品。

栾川现代中药与康养基地。充分发挥“中原药库”的资源优势,以君山制药、沃康药业和深山科技等中医药企业为龙头,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经典名方进行深度挖掘,推动桃红四物汤、济川煎、华盖散、芍药甘草汤、麻黄汤、温经汤等产品的研制,建设全省中药材重点县和中医药产业示范县;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打响“豫西天然药库·栾川道地药材”“老子归隐修炼丹药地·栾川”“药食同源鼻祖·伊尹”文化品牌,打造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的新名片;立足栾川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旅游资源,推动实现养老、养生、健康、休闲旅游与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伊水栾山养生城、长寿休闲颐养地”;建设高端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健康管理中心、运动康复中心和健康信息管理中心。

第三节 加快构建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生态圈

加快数字装备、电子信息制造集群化发展,培育壮大光电产业、电子显示材料产业供应体系,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领域,打造集“芯—屏—端—软—智—网”为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华为的产业合作,开展基于鲲鹏架构的系统适配、软件研发和存储设备、通信模块、控制板卡等配套产业研发生产。前瞻布局车联网、量子储存、智能传感器、视觉机器人、芯片半导体、功能显示器、柔性电子、光电子、纳米技术、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

打造千亿级光电元器件产业集群。以中航光电为龙头,围绕光电元器件材料、产品、应用三大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依托中航光电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光电连接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移动通讯高速背板连接器制备技术工程实验室、省微波光子传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器件产业研究院等五大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高端化,加快推进洛龙区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园、涧西区高端互连器件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光电元器件产业基地,全力推动“千亿光电洛阳”建设。

推进电子显示材料产业联动布局。以伊滨科技城建设为主要载体,着力建设电子显示产业研发中心,突破研发环节短板;着力引进8.6代TFT—LCD玻璃基板、超薄柔性玻璃、显示模组、显示面板等项目,打造建设洛阳电子显示材料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以洛龙区、涧西区等为重点,依托四丰电子、科威钨钼等企业深耕高性能靶材发展优势,加大产品的推广应用,依托科研院所,着力打造电子显示材料综合创新发展区与电子显示材料终端场景应用示范区。以偃师区为重点打造超薄电子信息玻璃生产基地,以孟津区为重点,围绕电子特气、有机发光材料等领域强链补链,形成洛阳电子显示材料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链支撑体系。

专栏3-3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

电子功能材料。以中硅高科、洛阳单晶硅等企业为基础,发展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硅抛光片、外延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打造硅半导体产业链条,加快推进麦斯克电子材料年产64万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级8英寸硅抛光片等项目;以中船七二五所、洛玻集团、四丰电子、龙海电子玻璃等企业为基础,发展电子超薄玻璃基板、ITO靶材、钨钼溅射靶材、液晶显示基板玻璃等产品,重点推进伊滨总部及电子显示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高新四丰电子“AMOLED新型显示用高性能银合金靶材的研制”项目,科威钨钼“电致变色智能玻璃复合镀膜靶材制备技术及产业化”等项目。

电子器件。围绕光电元器件专用线缆领域,发展特种光纤光缆、特种电线电缆、光电复合线缆等产品,加快推进通达电缆特种电线电缆扩能项目建设。围绕光电连接器件领域、环境传感器件领域,发展高速高压连接器、集成化连接、特种连接、气象传感、红外传感、特种气体器件产品,加快推进中航光电基础器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以中建材凯盛科技、康耀电子、新兆电子等企业为基础,发展触摸屏、显示屏及模组等新一代显示产品。

智能终端及光电设备。积极引进惠科等重点企业。以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凯迈测控、凯迈环测等企业为基础,以红外探测器产业化、汽车平显、光电产业园等项目为依托,发展智能光电产品、民用光电控制系统、红外及激光测控设备,加快推进炬瑞智能科技年产50万件精密机械零部件及光机电仪器设备研发、凯迈测控航空测控设备产品研制、顶扬光电激光测距机及通用激光器生产线等项目,利用VR/AR领域发展优势,促进汽车平显与国内大型汽车厂商合作。

第四节 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迭代发展

以大数据应用技术为突破,以创新应用为关键,加快推进大数据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中兴智慧城建设,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

建设中原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突破工业控制、智能传感、云平台、边缘计算、云边端协同和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支持建设洛阳工业大数据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招引工业软件龙头企业,建设工业控制软件基地;重点突破交互感知、内容设计、先进影视、安全保护等关键技术,积极支持数字内容工具、测试、模拟仿真等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跻身国内网络视听基地第一方阵。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功能,培育壮大中原智联、领聚网络等一批优势企业,建设中原互联网研究院,打造中原地区最强“工业大脑”。推动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培育壮大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高质量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扩容赋能。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建设区域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矿山装备、有色金属、耐火材料、现代农业装备大数据、中原制造工业共享云等产业领域的“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积极承办全国互联网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打造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标杆。强化洛阳大数据产业园的数字经济主阵地作用,加快中移在线、中部云等一批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提升大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应用能力;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数据企业,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创新。推动华为洛阳人工智能先进实验室、百度智能网联示范区尽快落地;加快中科信息产业园、寒武纪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基地、360集团中部数字安全科技创新总部、华为新基建发展中心、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洛阳分中心等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园。推动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以“城市大脑”建设促进城市智慧化治理,建设智慧洛阳云平台、城市运营中心,依托规划领域科研院所、众智软件、科大讯飞、鸿业科技、大华智能装备生产基地等,谋划建设中原城市群未来城市实验室,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智慧城市。

建设全国5G应用示范区。优化主城区、景区等重要功能区5G网络全覆盖,打造一批“5G+”新型消费示范项目。深化5G在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养老等领域示范应用。围绕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域,加强与华为、洛阳惠科等国内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拉长终端应用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延链补链。前瞻布局6G等未来网络通信设施。

营造数字化城市应用场景。围绕高质量发展场景、高品质生活场景、高价值生态场景、高效能治理场景,提供多维度、多层次场景供给,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促进强链补链、市场拓展、消费激发、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发展首店经济、高品质新消费场景等沉浸式新生活空间,以场景牵引科技创新及未来产业发展,打造新经济发展“沃土”。

第五节 推动都市型服务业提质发展

以时尚、创意、年轻为消费主题,提升国际消费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平台优势,发展产业服务外包、医疗服务外包和教育服务外包。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强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两业融合”基地。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文化创意消费为核心,同步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完善城乡综合消费网络。引导企业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发展品牌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新品首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服务消费产业,推动商业网点体系提质扩面,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商圈,推进智慧商圈建设,以“创意市集”思维打造一批沉浸式商业街区。大力发展洛阳特色“首店经济”,将更多特色生态文化消费空间融入主题公园、体育场馆、社区体育公园等公共空间,积极创建设计之都、音乐之都、文学之都、民间艺术之都、美食之都等优势品牌。

——提升国际消费能力。吸引国际国内一流会展企业入驻洛阳,加快高端商务会展服务业发展,推进国际博览城建设,建成以文旅为特色的全国会展名城。大力筹办产业创新领域的综合性展会,以展会疏通市场、用市场拉动生产。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打造线上展会平台,面向特定商品、市场、群体、国家和地区采购商,大规模、广覆盖、高频次开展云展会。加强展会与购物消费联动,打造一批“会文商旅”融合示范项目,扩大外来消费比重。高水平建设中国(洛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完善工业品贸易市场、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国际生活消费品贸易市场、铁路国际陆港、国际航空港、保税区等贸易市场。

——促进年轻化消费。围绕年轻化“Z世代”消费次元需求,融合多维共享办公、品质商业、健身、服务式公寓等功能,打造一批“圈层+社群”的复合型品质生活体验街区。鼓励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旅游项目,推广适应年轻游客群体的旅游线路、项目和产品。积极开发适应年轻一代消费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更多网红打卡点。发展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拓展数字文化、高雅艺术、时尚文化、智能硬件等消费类型,培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消费业态。培育文化消费新增长点,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探索扩大公共文化场馆夜间开放范围,鼓励建设24小时书吧、书店;推进文化娱乐场所转型升级,结合灯光秀、音乐节、旅游景点演艺活动等特色活动培育多元夜间消费模式,提升居民夜间消费体验。推进文化消费便利化,编制文化消费地图和指引,举办消费周、消费月、消费季等主题活动,探索发放文化消费券,培育和扩大文化消费群体。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探索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新路径,加快培育发展价格适中、方便可及的普惠型养老服务,力争人人享有健康、参与、乐活、安养的基本养老服务。鼓励中高端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壮大,打造一批星级养老机构。依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建设高水平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汉山、灵山、西泰山、伏牛山、青要山等养老产业园(基地)。创新和丰富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拓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生养老等新型消费领域,加快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实施科技助老示范工程,支持新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集成应用与推广,积极开发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鼓励开展“孝老爱老”购物活动,探索举办国际乐龄产业博览会,引领老年用品消费潮流。

——充分挖掘体育消费潜力。高水平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探索利用大遗址空间嵌入体育设施,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沿黄河和伏牛山户外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社区中心等便民体育健身设施,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地惠民开放,打造“十分钟健身圈”。高标准策划举办国家、省级体育赛事,引进更多契合洛阳城市特质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培育打造洛阳马拉松。积极引进培育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和专业化运营团队,鼓励职业体育俱乐部、国家队、体育名人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公益体育宣传,引领带动赛事组织、广告赞助、赛事转播、媒体报道、文化推广、青少年培训、体育衍生品销售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竞技体育,支持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争上游、创佳绩,打造“国家队训练基地集聚区”。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持续做好“足、篮、排”三大球、“网、羽、乒”三小球、体育彩票、棋类项目等传统消费项目供给,发展电子竞技等科技体育运动。聚焦足球、滑雪、瑜伽、围棋、电子竞技、户外运动等特色领域,建设足球小镇、沿黄户外运动基地、伏牛山冰雪体育小镇、大虎岭体育小镇、嶕峣山体育小镇、宜阳国家水上运动中心、香鹿山体育基地等项目,培育壮大体育产业集群,建设全国知名的体育名城。

打造国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构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核心体系,加快发展科技、信息、商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产业。充分发挥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推动大学科技园、信息科技城等服务业专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快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商务中心。构建“通道+枢纽+基地+节点”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现代化物流强市。

——加快建设商务中心区。充分挖潜存量空间,加快腾退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城中村、老工业厂区等低效用地。以“楼宇+总部”为抓手,加快建设“5A智能大厦”,提高楼宇智能化水平,培育西工、洛龙、伊滨特色化CBD。加快建设洛阳市商务中心区,鼓励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和总部型机构,打造中西部高端商务功能区。

——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依托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创新电子商务模式,推动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生鲜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发展远程办公、云展会、无接触服务、共享员工等数字化运营模式。推进产商融合,带动生产制造智能化发展,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和协同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B2B电子商务平台加速金融、物流、仓储、加工及设计等供应链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推进县域、乡村电子商务发展,培育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到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00亿元,网络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达到25%,打造1—2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高水平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两大国家物流枢纽,做大做强多式联运、冷链、快递、电商、保税等行业物流,探索发展金融物流、物流总包、绿色物流等物流服务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物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建设物流资源交易和信息服务平台。到2025年,培育特色物流基地5家,物流节点实现市域全覆盖,物流业增加值达400亿元左右。

——做优做强现代金融。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持续实施“引金入洛”工程,形成“三区三心四带”的金融服务业格局。培育壮大多元金融主体,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产业,加快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鼓励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洛阳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投贷结合”融资,提升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水平。设立重点领域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优质企业上市培育,建立海外发债鼓励机制。到202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1.5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

建设全国“两业融合”先行示范区。充分发挥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支持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方向延伸,推动中信重工、中国一拖等传统优势龙头企业向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支持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现代金融等优势服务企业拓展产品制造,发展新型“云制造”。打造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一批生产服务公共平台,争创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和服务型制造试点。用好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重大政策机遇,鼓励制造企业发展服务外包。推动工业设计、工业软件、建筑设计、创意设计等融入制造业全流程,打造“设计洛阳”,建设工业设计之都。

专栏3-4 现代服务业

打造“三区三心四带”的金融服务业布局:

“三区”。金融核心区、特色新型金融集聚区、私募基金集聚区。

“三心”。自贸区洛阳金融中心、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供应链金融中心。

“四带”。依托洛济焦、洛汝、洛渑、洛巩四条产业带,与河南省开发区发展投资基金合作设立产业带发展基金,形成洛济焦、洛汝、洛渑、洛巩产业基金带。

三大商贸服务业功能区:

都市核心区。以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商务中心区产业服务功能为主,建设流通节点的核心引擎、消费时尚中心、商贸商务总部中心。

环都市区。以非中心城区功能、对接产业、连接交通为主,建设商贸物流基地、商贸服务业中心。

生态发展区。以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主,建设商农文旅融合示范区、特色农产品流通示范区。

现代物流业平台:

“1+4”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综合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仓储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冷链大数据监管平台、物流行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

现代商业网点体系:

零售商业。提质发展西工区、涧西区、洛龙区商业中心,打造区域级商业中心;建设和提升老城区、瀍河区、伊滨区、孟津区和偃师区五个市级商业中心;中心城区新建农贸市场58座,改造提升21座。

特色商业。依托现状商业街区,建设广州市场、关林步行街、勒马听风街、铜驼暮雨商业步行街等综合服务型商业街区;依托非遗特色产品、地方特色美食,打造广州市场、东关大街、关林步行街、丽景门等沉浸式创意市集和特色商业街区;依托洛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洛邑古城步行街、龙门古街等文化旅游型商业街区,培育一批省级示范步行街;实施特色街区商圈提升、消费品牌打造、文旅消费提质等八大工程,持续开展商贸领域促消费活动。加大高星级酒店引进,加快发展高品质特色民宿。引入哔哩哔哩、幻星集之旅、天台星空营地、脱口秀等互动主题,集合ACG、极限潮流、户外运动、艺术文化等热门青年文化元素。

商品交易市场。优化调整中心城区市场向市场群集聚,布局形成五洲国际建材城、营庄商贸城、国润汽车产业园、众德慧商贸城、伊滨商贸城、孟津区市场群、偃师区市场群等七大市场群。

第六节 抢抓风口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关注全球产业前沿领域,营造适宜未来产业生态发展的“土壤”,面向创新驱动、需求导向,重点发展氢能与储能、人工智能机器人、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商用航空航天、前沿材料、类脑智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风口产业,形成“研发+产业+应用”全链条,鼓励科学家、连续创业者开展硬科技创业,加强小批量试制、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专业化科技服务,培育壮大风口产业、“耐心资本”,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风口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未来产业先导区。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依托龙门实验室、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清洛基地、洛阳中科人工智能研究院、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等单位,推动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提升,布局以“1111”(1实验室+1中心+1平台+1基地)为龙头的人工智能研发平台,建设面向“AI+N行业”的共性技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现代机器人产业园项目落地,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提质升级,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高端产品供给,加快发展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视觉机器人、云端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增材制造、室内智能耕作、语音识别、可穿戴设备等产业,前瞻布局群体智能、全息图、外骨骼、类人机器人、柔性机器人、飞行汽车、小行星采矿等产业。

专栏3-5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重点围绕算力服务平台推进华为洛阳人工智能先进实验室算力资源及基础软件设施、资源云化平台及训推一体平台建设。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窄带物联网(NB—IoT)、中部云谷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产业链短板,重点对接吸引360、腾讯等优势企业来洛布局,打造新型智能算力生态体系。到2025年,中部云基地项目建成投用,建成100P规模的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完成洛阳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IPv6改造,本地人工智能发展基础水平和配套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人工智能产品领域。完善智能成套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检测设备、控制系统、图像识别、机器人本体、智能软件等领域,加快实施清洛基地免示教智能视觉机器人的研发及工业化应用、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产业基地、美锐克工业机器人集成装备生产线、深兰金属杆材智能检测产品及AI毛板检测分拣设备、钢丝绳索无损检测机器人产业化应用等项目,进一步扩大智能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智能检测设备等智能产品市场占有率。

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加强“5G+人工智能”集成系统技术突破与示范推广。加快推动中信重工重型装备智能制造提升工程、中信重工5G+工业互联网联合创新实验室、中铝洛阳铜加工智能工厂、清洛基地基于区块链的轴承产业集群链平台、洛阳星派数值仿真研究院安全监测系统、麦斯克硅基半导体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项目实施,推进“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单元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改造。

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格力钛新能源、中国一拖、中集凌宇等整车企业,加快新品研发制造。整合中航锂电、凯迈电子、嘉盛新能源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新型电池研发,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探索车载芯片、车联网、自动驾驶、智慧屏显等硬核科技,前瞻布局平台定制汽车、全地形车、低轨卫星、“空地一体化”等未来出行生态,紧紧抓住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大趋势,不断改造完善产业形态。建设哈啰出行全国销售及结算中心、新能源车辆超级工厂,推进东旭光电氢能汽车产业园、领跑汽车项目落地,打造中西部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实施新能源电池、风电整机、光热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做大做强做优光伏、光热和风电产业。立足我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基础,围绕锂电池、燃料电池、电池材料、动力电池应用等领域,加快推进河南省大容量锂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铝基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中航锂电等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与本地整车企业加深合作,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聚焦储能与氢能领域,提升新能源储变电系统重点实验室,集聚宁德时代、中航新创等新能源龙头企业,建设瀍涧氢能产业创新核心区,谋划实施“可再生能源+储能”及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等示范工程,打造辐射中西部地区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专栏3-6 新能源产业

光伏领域。依托中硅高科、阿特斯等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转换效率,鼓励多晶硅企业与电力企业合作重组。建设汝阳县高端玻璃产业园、洛阳双碳经济产业园等项目。依托四季沐歌等企业,提高太阳能光热产品生产技术;通过对外合作,共同开展太阳能热利用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性共性技术研究。建设洛宁县、汝阳县、宜阳县、洛龙区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风电领域。引进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生产龙头企业和配套生产企业,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依托双瑞风电等企业,提高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建设宜阳600MW风力发电、汝阳中能建新能源500MW分散式风力、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嵩县九皋镇风电场、洛阳圣久锻件年产15万吨风电轴承精密锻件等项目。

氢能领域。发展加强液氢储运装备、氢能发动机、压缩机等配套产业链,建设国内首个大规模商业化民用液氢项目,推动全市加氢站、氢能储能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洛阳氢能电机装备产业园,推动氢能发动机研发制造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建设氢沄新能源氢燃料电池发电机项目、华久氢能一体化项目。利用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培育产业,加快实施华久氢能一体化、氢沄氢燃料电池发电机等重大项目。

新能源电池领域。围绕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铝箔等上游材料领域,加快推进联创新能源科技年产3000吨硅基负极材料、大生新能源年产10万吨电解液项目、优箔(洛阳)金属材料年产10万吨高端锂电池箔等项目建设,增强我市动力及储能电池配套能力。建设新能源储变电技术“产学研用”平台,加快推进中航锂电高性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产线和装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技改扩能、洛阳储变电系统年产15万组高倍率宽温域特种电源等项目。建设一批抽水蓄能项目、华电福新宜阳风电光电储能一体化及氢能项目、新安锂电负极材料项目、涧西能源电池包项目、洛阳综合保税区综合智慧能源项目。

节能环保产业。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为重点,组建中原节能环保创新中心,建立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体系。聚焦高效节能领域,发展节能变压器、节能电机等产业;聚焦先进环保领域,发展环境污染监测、环境治理装备产业;聚焦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发展工业固废、城乡废弃物综合回收装备产业;聚焦节能环保服务,发展污染治理、咨询培训与评估、环境认证与符合性评定、环境监测和污染检测等产业,打造黄河流域节能环保产业高地。

专栏3-7 节能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依托河南铜牛、洛阳北玻、三众能源、特富特等企业大力发展节能设备;依托中信重工、隆华节能、瑞昌环境等企业加快发展发电装备、冷却(凝)设备、节能催化设备;依托汝阳县开发区,形成节能建筑配套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建设洛阳市绿色智造产业园、洛阳豫港龙泉铝业有限公司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项目、伊川环保节能设备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洛阳绿色建材建模产业园、洛阳龙鼎铝业有限公司节能环保提升项目。

先进环保产业。依托中信重工、瑞昌环境、亿鑫环保等研发废气等环保成套设备。建设宜阳县测绘地理信息及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依托中冶重工、中建材节能、大华重工、兰科再生、伊电控股等重点企业,推进重点领域装备回收利用和再制造,推进再生铝高值利用,支持盐泥综合利用、尾氯资源化利用。

节能环保服务业。鼓励节能环保服务公司整合上下游资源。鼓励大型电力、煤化、冶金、建材企业组建专业化服务公司。建设偃师东山矿山技术改造及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新安县静脉产业园项目。

第四章 做实家底,培优大国重器生产力

第一节 巩固大国重器生产力

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六新”项目,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制度链等“五链”耦合,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三大优势产业链,发挥航空航天产业园、高端石化产业园、中信重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平台优势,重点布局航空航天、国防工业、清洁能源、工业母机、高端基础材料、核心部件、关键工艺设备等生产力。采取工业强基、重大装备补短板等措施,突破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技术等短板。搭建大国重器产业联盟,探索建立就地军转民发展模式,推动企业延链补链,完善大国重器生产力体系。

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围绕洛轴、中国一拖、中船七二五所等重点龙头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企业创新改革,针对装备制造核心版块强化产业聚合效益,带动大国重器产业做实做优。聚焦伊电控股、洛钼、万基控股、中钢洛耐、中船七二五所、洛铜等重点企业,构建以铝钛钨钼铜等产业为主的新材料创新产业体系。依托中国石化及上下游优势企业,推动高端石油化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

搭建大国重器产业联盟。以政府为主导,以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以上下游相关企业为辅助,以生产服务型企业和科研机构为支撑,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大国重器产业联盟。政府负责政策制定和相关手续办理,龙头企业负责联盟的管理与整合工作,中小企业享受联盟资源,上下游相关企业融入联盟开展合作,生产服务型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技术内容,科研机构为联盟提供外部设施、人才等科研资源。

第二节 做强装备制造核心版块

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突破关键部件、基础材料和先进工艺,提升总体集成和装配能力,引导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积极建设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建成全国领先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做优做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创新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升农机装备、大型成套装备、矿山机械、轴承及基础件等优势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智能矿山技术创新中心、轴承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引进培育高端装备产品,紧盯上汽集团、韩国现代等重点企业开展专题招商,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农机装备。加快建设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围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依托中国一拖、洛阳中收、辰汉科技等企业,聚焦新能源、大马力、无人驾驶等技术,发展智能农机装备和高效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精准变量农机具、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高效专用农机等农机装备,开展高端农机装备研发与产业孵化,形成纵向连接、横向配套的完整农机产业链。发挥中国一拖行业龙头带动作用,探索发展农业服务业务。构建“互联网+共享+农业装备”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的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平台,打造农机产业集群。

——大型成套设备。充分发挥河柴重工、清洛基地、中科院自动化所等科研优势,依托中国一拖、中信重工、中色科技、中信成像、开远精机等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农机装备、矿山装备、盾构机、有色金属加工、工业CT、新能源、通用制造等智能成套装备,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开展嵌入式软件开发、工业控制等技术攻关,积极创建国家工业CT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智能成套装备产业集群。

——矿山机械。围绕智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依托中信重工、中实重机等企业,以综采综掘、选矿设备等核心技术为突破,研发一批环境友好、清洁高效的矿山装备,提升盾构机、硬岩掘进机、矿用自磨机等装备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矿山装备领域的集成应用,形成“设计+生产+施工+运维+服务”为一体的矿山装备全产业链,打造大型矿山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高端轴承。围绕轴承材料、大型轴承、精密轴承、轨道交通及汽车轴承、新兴前沿技术轴承、轴承零部件和仪器仪表设备、轴承延伸应用等领域,鼓励洛轴、轴研所、新强联、河科大等重点轴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围绕重点产业板块开展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提升研发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省高端轴承产业研究院、省轴承产业联盟。以洛龙区、宜阳县、新安县为主要承载地,打造轴承“一区两县”产业布局,建成国内领先的轴承研发生产基地和国际重要的轴承供应中心。

——空天科技、深地、深海。依托中航光电、黎明化工等龙头企业,推进宜阳县航空航天智创科创、洛龙区电子信息、伊滨中航洛阳光电等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商用航空航天,谋划建设万安通用航空产业园。推动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等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载体)。围绕“科技研发、产业孵化、生产装配、调试总装、试验检验、人才培养”等产业链条,发展北斗产业化、商用卫星、无人机、直升机、航空能源、航空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产业,开展航空维修、检测检验、设计总装等服务业,协同发展通用航空、航空物流、航空教育培训和低空旅游等航空商业服务业。以中船重工、河柴重工、中信重工为依托,整合相关资源,谋划发展深地、深海探测装备产业。

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化为引领,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智能制造工程,推进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拓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开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改造提升,加快矿山采选技术升级,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建设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和绿色工厂,争创国际未来工厂、灯塔工厂。

第三节 加快战略前沿材料延链补链

推动新材料精深加工与强链补链,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构建技术创新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下游产品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铝钛新材料。依托伊电集团、万基控股、中铝洛阳铝加工等企业,开发家用铝箔、电池箔等高附加值产品,引进高端铝动车车厢、汽车壳体、建筑型材、厨具等铝型材产品。充分发挥中船七二五所钛及钛合金国家地方工程中心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海洋工程用钛应用研究,打造军用海绵钛生产基地,扩大航空航天高端钛材集成应用,推进中国钛产业链链长建设,引领国内钛行业发展。推动洛阳钛产业向高端民用市场领域延伸,发展钛健康产品、钛体育用品等高端民用钛消费,重点打造新安、伊川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新安、洛龙钛合金产业集群。

钨钼新材料。依托钨钼资源优势,发挥洛钼集团、高新四丰等优势企业引领作用,拓展钨钼深加工产品应用领域,发展线切割和喷涂钼丝、硬质合金、高性能钨钼及衍生合金材料等深加工产品;支持研发生产超宽高纯度密钼溅射平面靶材、电子功能钨钼新材料及精深加工产品,带动钨钼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及高端产业延伸升级。加快建设栾川高端钨钼氟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安国家钨钼材料产业基地,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集聚优势,加快钨钼产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型。

新型耐火等功能材料。围绕传统产业用耐火材料、新兴产业用耐火材料、航空航天用高温新材料等领域,依托中钢洛耐、利尔耐火等企业,围绕高温工业提高热效率和节能减排需求,推进中钢洛耐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园建设,开发引进纳米绝热材料、环保纤维及模块、高品质轻质隔热砖以及环保硅质、铝镁、铝钙、铝硅金属复合耐材等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国际一流的先进耐火材料创新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协同发展电子玻璃、高品级金刚石、精密超硬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碳纤维、光刻胶等特殊功能材料,打造全国特种功能材料高地。

电子化工材料。围绕“一硅一氟”王牌拳头产品,重点推动中硅高科、昊华气体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硅氟新材料化学品产业,积极构建基于芯片生产加工制造微观环节的高端化学品生态圈;依托河南省特高压设备产业优势,重点支持昊华气体加快气体绝缘材料产业结构转型,积极开展六氟化硫生产过程结构性减排与回收。以化工高端新材料研究、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为主导,谋划创建电子化工新材料研究院,打造国家前瞻性基础材料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

绿色建材。依托洛玻、中电建、黄河同力等龙头企业,聚焦绿色建筑建材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节能玻璃、光伏玻璃、高性能陶瓷、玄武岩纤维材料、防水密封材料、空气净化和抗菌材料等产业。依托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清研汝阳等创新资源,加快科研孵化和应用推广。建设洛阳(汝阳)绿色建材产业园、洛阳(宜阳)黄河同力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国家级装配式建筑暨绿色建材产业集群。

第四节 推动石油化工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型

以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型为目标,以扩大规模、延伸链条、提升工艺、集聚发展为抓手,联动济源、孟州等地协同布局高端石化“一基地四园区”,探索建立飞地园区,创新石化产业资金合作模式,打造中原绿色石化产业新城,建设黄河流域绿色石化标杆园区。

做优高端能源化工产业。以绿色化为引领,依托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以洛阳石化炼油扩能改造为抓手,推进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双百万吨航煤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炼化、乙烯、芳烃、特种化学品等产业链条,打造上下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炼化产业集群,建设中西部最大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培育壮大精细化工产业。以精细化为引领,依托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黎明化工研究院、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与国内外先进科研院所、创投基金对接合作,以“强链补链”为抓手,围绕烯烃重点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减水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功能性膜等产品,围绕芳烃积极发展PTA及下游功能性面料、差别化纤维、可降解塑料等产品,全力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专栏4-1 洛阳大国重器生产力重点项目发展指引

装备制造产业:

农机产业。以中国一拖为核心,洛阳中收、辰汉科技等整机企业为支撑,打造以大马力动力机械、收获机械为主的涧西区、西工区农机装备产业集群;以福格森、卓格哈斯、路通机械为支撑,培育以中小马力动力机械、耕作机械、农机零部件等为主的孟津区、宜阳县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在动力机械方面,重点建设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的非道路国五柴油机产业化、高效低排放柴油机智能制造建设、中马力拖拉机品质提升及智能化改造、大马力智能拖拉机集成创制及应用等项目;在收获机械方面,重点建设辰汉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甘蔗收获机产业化技改项目、河南丰穗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农牧设备加工项目(二期)等;在零配件方面,重点建设中国一拖集团的单级行星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攻关、机具制造能力提升(一期)、拖拉机关键零部件产品品质提升等项目。

轴承产业。推进洛轴新能源高端轴承智能化技术改造、轴研所轴承科技产业园、新强联3.0MW及以上大功率风力发电主机配套轴承生产线和齿轮箱轴承及精密零部件、鸿元轴承年产200万套高端精密轴承智能制造等项目。推进洛轴新能源装备轴承智能化生产基地、宜阳县轴承专业园、新强联精密轴承智造科技园建设。

智能装备产业。实施宜阳航空航天配套产业园、北玻自动化智能化高端装备产业园、中实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中信重工重型装备智能制造提升工程、凯迈机电年产150台套智能化聚合物造粒成套装备技术改造、矿研院矿物加工节能工艺及智能装备系统开发等项目。

战略前沿材料:

铝钛产业。实施伊电集团年产50万吨再生铝、新安万基铝钛新材料年产12万吨高端双零箔铸轧带坯项目。

耐火材料。推进中钢洛耐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园、洛阳利尔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热陶瓷材料及系列制品、洛阳安耐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高温新材料和冶金技术产融中心等项目建设。

绿色建材产业:实施洛玻1200t/d太阳能光伏电池封装材料基片光伏玻璃、北玻玻璃深加工生产线及异形玻璃、马可波罗陶瓷等项目。

石油化工产业:以孟津区为主要承载地,实施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10万吨PBT及12万吨PBAT、昊华气体年产4600吨特种含氟电子气体、工业气体生产及充分装、昊华气体氦气分装研制及装置、洛阳石化富氢气体提浓利用、万达高胶粉生产基地等项目;以西工区为主要承载地,实施润成石化智能模块化试油测试系统、洛阳市石化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新型节能环保设备项目。

第五章 以人为本,保障基础型生产力

第一节 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度队伍

推动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为洛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强大支撑。到202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新培养高技能人才5万人。

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聚焦风口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形成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高层次人才结构。布局一批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国内顶尖人才公寓,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完善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支持、发挥作用、激励保障、联系服务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持续实施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青年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省级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促进高层次人才智力和项目向基层一线流动。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继续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优化留学回国人员服务,推动产生一批优秀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和创新成果。健全完善博士后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扶持博士后创新创业,促进博士后科技成果转化。

壮大一流洛阳企业家队伍。大力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打造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实施企业管理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遴选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洞察力的企业家进行储备培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联合知名高校对民营企业家开展专项培训。建立青年企业家培养“导师制”,构建成长导师指导青年企业家帮带制度。实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行动,加快培养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事务、懂得国际贸易和资本运作的人才队伍。完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全景式经营管理人才数据库,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探索企业领导人员市场化选拔、考核和激励机制,扩大市场化选聘经理层成员试点范围,推动“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发挥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等作用,引导企业家之间优势互补。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河洛工匠”培育计划,培养一批技艺精湛、勤于实践、善于创造的“河洛工匠”。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基地型项目建设,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训基础。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含技工院校)集团化发展,建设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洛阳(宜阳)华富商学院等高水平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加强技工院校内涵建设,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培育品牌技工院校、特色化专业、技工教育教学名师。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和规模。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增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

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和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持续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实施返乡创业人才能力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和公共服务建设,培养乡村产业领军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推进乡村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乡村规划建设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完善科研人才到乡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引导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服务乡村振兴,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兼职等多种形式到基层开展服务活动。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探索赋予乡镇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拓展伏牛山乡村振兴学校功能,建立洛阳市乡村振兴人才库。

第二节 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建设“一带一路”职业教育高地。建立并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围绕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结构性矛盾,显著提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作用。丰富职教大学梯度,发挥大院、大所、大企业优势,创新激活体制机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各类院校、职教中心等国际职教合作领域,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建设国际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争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争取举办全国、世界级技能大赛,支持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加挂技师学校,高水平建设新安、伊川、宜阳、汝阳、栾川等特色职教基地和涧西全国工业设计实训基地,打造“一带一路”职业教育高地。

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实现全员持证。支持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职工培训中心、产业学院、网络学习等职工培训平台,并积极承担中小微企业和社会培训任务。推行“招商引资+技能培训”,紧密结合企业需求精准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强化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主阵地作用。根据产业需求,科学规划职业院校布局,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基地。推动培训链向产业链聚集,引导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企业生产必需等领域集中,重点开展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程,大力推进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全面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指导企业自主开展技能岗位人员全员定级、晋级评价,鼓励企业在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框架范围内增加技能岗位等级层次。支持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并开展评价活动。加快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建设,实现技能类职业(工种)全覆盖。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相关系列职称评审贯通机制。支持乡村振兴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分类引导企业健全体现技能价值的薪酬分配制度,完善技能人才与科技成果、创新绩效挂钩的奖励制度。畅通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第三节 推动就业扩容提质

强化制造业吸纳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增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完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由制造环节向前延伸,加强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由制造环节向后延伸,加强评估、营销和服务等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发展“瑜伽制造+瑜伽体验”“纺织服装+服装展销”“家具制造+家具展销”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大制造业研发与设计投入,加快淘汰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引导产品向品质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增强工业设计,满足居民高端化、娱乐化和定制化的消费需求。推动家具制造、智能小家电、食品加工、文化娱乐用品、特色工艺品等优势轻工制造业提质升级,创新发展环保摩托、智能家居等新兴业态,打造一批新的高质量就业增长点。

专栏5-1 洛阳市轻工制造业发展指引

本土文化制造业特色品牌塑造行动。加强工业设计、新媒体企业营销策划和品牌创新能力,打造哈他瑜伽、杜康酿酒、正大食品、双元围棋、偃师布鞋、智能家具、特色服饰等优势品牌,培植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洛阳制造”品牌。强化本土文化对食品制造、服饰和制鞋等轻工业的赋能作用,打造具备洛阳本土文化特色的品牌。深挖河洛文化内涵,链接国内外一流资源,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搭建制作体验和销售平台,创新推出“洛阳铲”“唐三彩”“洛阳牡丹”“青铜铸造”“洛绣”等非遗工坊产业集群。

家具制造业。以庞村镇为依托,重点发展物联网智能家居产品,打造集生产、研发、展示、销售和运营于一体的专业物联网智能家居生产基地。建设西工五洲国际智能家居建材城、洛宁三环华兰木业定制家居生产、凯宾耐特钢制家具研发中心和河南苏阳智能钢制家具等项目。

瑜伽产品制造业。发挥洛阳哈他瑜伽的龙头带动作用,打造国家级瑜伽产业孵化基地和全国瑜伽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吸引瑜伽企业集聚,打造洛阳瑜伽产业带。

摩托车制造业。重点培育北方易初、北方永盛、洛嘉摩托、洛阳珠峰、大志摩托等企业发展定制化电动摩托车和环保摩托,形成相应的产品研发、生产能力,加强品牌塑造、市场拓展。

食品加工业。加强本土特色文化与食品产品融合程度,推出本土特优产品。提高食品企业集聚程度,打造食品产业集群。推进春都绿色食品产业园、宜阳食品产业特色集群、洛阳多丽食品加工、正大集团食品深加工、洛阳锦兰智慧食品豆制品智能化工厂、洛阳鑫泰农牧肉制品全产业链建设。

制鞋业。提升产业自动化水平,以“中国布鞋之都”偃师为核心,引进龙头企业集团,培育知名品牌,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鞋业集散地。推进鞋业产业园和偃师区亮琪针织3D飞织鞋面等项目。

纺织服装业。依托石化产业化纤产品优势,积极引进终端纺织品生产企业,重点生产锦纶、棉纶、氨纶、生物基新型纤维等产品。推进洛阳中元服饰有限公司年产500万件服装等项目。

发挥服务业就业“容纳器”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深入实施“引金入洛”工程,做优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升发展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商务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职业化发展,支持社会组织承接生活性服务业和政府事务委托事项,建设洛阳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打造中原“服联网”中心,加快服务数据开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与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联合发展新零售、跨境电子商务、云上医疗、线上教育、智慧家政、智慧康养等一批互联网服务业。大力发展普惠性生活服务业,建设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完善城市生活服务网点布局、业态结构和服务功能,探索社区服务设施“一点多用”。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个性化、高端化、定制化转型,依托洛阳市家政服务、体育休闲、健康服务、中医药材和康养产业优势,促进高端私人家政服务、体育医疗康复服务、中医药养生旅游服务和健康医疗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谋划建设中原智慧家政产业园等项目,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比例。

专栏5-2 洛阳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指引

家政服务。建设中原智慧家政产业园“一平台、一基地、一园区”,智慧家政信息平台,以“互联网+家政服务+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为核心,覆盖生活服务全品类,从高频次低门槛的保洁服务、家居养护、家电清洗、疏通维修等,到低频次高门槛的搬家、保姆、月嫂、育儿嫂等,建立“到家O2O平台+社区门店”相结合的运营布局;家政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包括家政模拟场景教室、家政讲堂、学员宿舍等内容的培训基地;中原智慧家政产业孵化园,盘活利用闲置厂房、学校等存量空间,培育并吸引相关家政产业企业集聚入驻,建成豫西家政产业孵化产业园。

养老服务。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和服务机器人等设备在居家、社区和机构等养老场景中的应用,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转型。提升养老中心建设,推进洛阳市大同养老山庄、涧西区和家养老院、新安县北冶镇康养中心、栾川荣星·在河之州田园康养综合体、洛宁县综合养老中心、伊川县彭婆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的建设。

生活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行动。以养老、家政和康养为重点,培育一批优质服务示范性企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领跑者”企业建设。推动养老、体育、家政和康养领域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标杆性、示范性企业。推出标准化、操作性强的服务标准,健全以产品、企业、区域品牌为支撑的品牌体系。

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建设汝阳、宜阳、新安等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装备和农业育种等科技中心。支持宜阳、伊川、新安等有条件县区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AIoT智联植物工厂、源耕食品产业园、宜阳食品产业园等项目,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吸纳带动更多就业。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返乡乡贤积极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创建一批乡村产业示范园、示范项目。持续引进优质乡村运营商,挖掘和盘活乡村资源,策划引进一批产业投资项目,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

专栏5-3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引

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在沿黄河流域南岸丘陵山区、洛河流域两岸丘陵以及南部山区,建设优质林果蔬菜基地;在环都市区和生态发展区建设优质杂粮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草蓄基地;建设汝阳、栾川、洛宁和嵩县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老城、洛龙、伊滨及宜阳、洛宁优质苗木花卉基地。

重点农业旅游镇(村)建设。重点支持嵩县车村镇、德亭镇,栾川县陶湾镇、庙子镇,孟津区朝阳镇、送庄镇、会盟镇,汝阳县付店镇、蔡店乡、柏树乡、小店镇,新安县石井镇、北冶镇,宜阳县花果山乡,洛宁县罗岭乡、上戈镇等特色旅游名镇发展。支持栾川县养子沟村、观星村、拨云岭村、火神庙村,孟津区卫坡村、南石山村,新安县龙潭沟村、东山底村,嵩县龙王村、天桥沟村、铜河村、黄水庵村,汝阳县牌路村、杜康村等特色旅游名村发展。

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推进伊洛河大田风光休闲、生态发展区农业康养、樱桃谷休闲采摘、小浪底专线果蔬采摘—赏花、孟津孟扣路至会盟休闲体验、伊滨鲜花观光、偃师葡萄采摘等七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建设。

“三圈四带多节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三圈”指环洛阳市区都市型生态服务圈、近郊现代高效农业圈和远郊生态特色农业圈;“四带”指连霍、二广交通要道产业集聚带、沿线农业带,伊河、洛河流域产业集聚带;“多节点”指重点农业县城、乡镇、产业园区等。

农业特色品牌提升行动。放大洛阳农产品富硒、有机、生态、山水和文化品牌效应,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力度。打造“洛阳源耕”和“洛阳牡丹”等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出“栾川印象”“嵩上好礼”“新安礼得”“汝此幸福”等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一县一业一品”新格局。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面肉油乳果蔬等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强化巨尔、新春都、源氏等本土品牌化建设。高水平提升建设一批淘宝村、镇,加快农村冷链、快递、直播基地等电子商务设施布局,打造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园区。

农业新业态发展行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县区主导产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发展壮大优质林果、杂粮、草畜、瓜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建设洛阳牡丹、嵩县中药材、汝阳红薯、孟津草莓、洛宁苹果和金珠沙梨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牡丹花卉国际交易市场。推动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新“生态农业体验+河洛文化传承+河洛美景观赏+民俗节庆+乡村民宿”等模式。

第四节 着力提高重点地区就业承载力

推动都市核心区就业协同发展。紧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战略合作,对接先进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开发区公共服务效能。加快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促进教育、科研、产业、人才等领域交流合作。

壮大县镇就业承载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动县、乡、村联动发展。促进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持续打造“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做好产业和就业帮扶工作。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城流动聚集,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扩大县城就业需求。支持乡镇提升服务功能,在农业产业强镇、商贸集镇、物流节点布局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布点,增加生产生活要素供给,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把乡镇建设成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区域中心。

提升乡村促就业内生动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自治能力,加快推动农村土地向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均经营土地面积。加快构建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不断提升农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全要素生产率。

梯度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集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农村人口向集镇与县城合理流动。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休闲消费向乡村转移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引导城市资本、人才向乡村地区流动。

第五节 强化劳动力资源服务保障

建设区域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集政策解读推送、业务咨询办理于一体的线上智能、线下自助的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行人才服务事项线上办理、限时办结,提高人才流动便利度。在综合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设立人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件事”改革。建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人才服务联盟。聚焦文旅、家政、维修、电商等领域基础型职业培育,开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智慧物流等技能型培训教育,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梯度提升劳动力技能层次。

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鼓励各地建设人才公寓。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机制,创新货币补贴与实物配置相结合的人才安居保障方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通过购买租赁商品房、利用自有存量建设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给予住房补贴等方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进共有产权住房。推动市场主体建设租赁型青年人才住房。鼓励各地进一步完善货币化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加大人才安家补助、购房补贴力度。

构建人才教育服务体系。强化人才子女入学保障,高层次人才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结合本人意愿及当地实际,由所在县区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公办学校就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化,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规划布局,增加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校供给,加快城区高中外迁提质工程,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一批享誉省内外的知名优质高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快建设市县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健全教师培训发展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国际教育服务资源,在国际化社区和国际化企业集聚的重点片区开办国际学校、开设国际课程,打造国际化教育环境,创建一批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高质量满足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需要。

构建人才医疗保障体系。优化分层分类的人才医疗保障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一线人才医疗保健和健康体检制度,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加强国际化医疗保障,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医疗服务资源,在国际化社区和国际化企业集聚的重点片区配置国际化医疗机构,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医疗保障服务。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化医疗制度改革,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县域三级医院全覆盖,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骨伤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申建中医脑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万安医院、市中心医院(伊滨院区)、中医院伊滨医院、河科大一附院洛阳肿瘤医院、省第二儿童医院等一批优质医院,分批推进县级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加快建设健康洛阳。

第六章 载体创新,构建生产力布局新空间

强化全市统筹、绿色高效原则,推动区域生产力圈层式、点轴式布局,加速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向都市核心区、环都市区、新型集镇等优势地区集聚,打造“万亿城、千亿区(县)、百亿镇”,形成“圈层+都市化泛产业园+产业新城”为主的生产力空间布局。

第一节 加快都市核心区提档升级

构建“一轴两平台多园区”都市核心区生产力布局。以隋唐历史文化轴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演艺等文旅文创新业态,打造一批出圈出彩的文旅新品牌和新场景。重建重塑高新区平台和建设伊滨科技城平台,加快科技产业、都市经济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功能复合都市型泛产业园区。

一轴:隋唐历史文化轴。开展“现代唐风”城市风貌提升行动,结合文物保护展示和城市有机更新,推动空间再生产,依托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宫城区和里坊区、龙门景区等重要空间,建设新时代“盛唐气象”集中展示区和文旅文创核心区。整合文旅文创开发主体,引入文旅文创优势资源,支持洛阳文旅投资集团持续做大做强,布局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开发一批沉浸式文旅新业态,不断丰富壮大洛阳文创产品高端品类。

两平台:高新区平台,支持高新区争创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推动涧西区、伊滨区等成为全市“风口”产业发展主战场,支持高新区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试点,引导创新要素汇聚企业,加快高新区体制改革,整合毗邻产业空间,重点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各类创新资源平台;伊滨科技城平台,重点布局电子显示材料、光电元器件、智慧物联、新能源电池与汽车、储能与氢能等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伊滨中轴科创带,推动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预留伊洛未来城等战略发展空间。

多园区:整合优化城区开发区,建设涧西智能制造园、洛龙数字人工智能园、瀍河—老城健康文创产业园、红山生物医药园等一批泛产业园。结合未来社区发展趋势,建设正大双创、卓阳等一批科技产业社区。

伊洛未来城。保障本质安全前提下,推动大遗址融入现代生活,布局未来生态型总部经济、科创中心、国际文化创意园,开拓国际一流、与时俱进的空间品质,探索和塑造活力多元的未来场景。结合大遗址保护,推动白马寺、安乐、平乐、翟镇等特色集镇建设,集聚一批未来领军文创企业,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和都市休闲农业。发挥大遗址内村庄特质,植入文化创意功能,打造一批未来文创村。率先启动伊滨区北部伊洛夹河滩地区规划建设,打造“未来城市实践区”。

嵩山科学城。强化郑州—洛阳双核驱动,完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强化与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合作,推动两市产业共赢发展。合作建设嵩山科学城,联动中原科技城、伊滨科技城,共同列入河南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推动国内外知名高校设立分校、联合办校,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科学中心等高端院校和科研机构,打造一批高技术产业园区和项目等。联动西安,共建郑(州)洛(阳)西(安)国家科学城,合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核心载体,共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开展都市核心区土地效率提升行动。加快涧西、洛龙等地区的低效、闲置工业企业外迁,创新用地使用模式,提升国有大厂、央企的研发、销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功能,促进用地复合利用和效率提升。推动一批“工改工”项目,从促进单一功能的工业区向功能复合的都市型产业区转变。加快实施洛铜、洛轴、中油一建等企业的基础生产端搬迁改造行动,制定低效工业用地整合外迁实施方案。

第二节 建设环都市区产业新城

加快产业新城扩容提质。打造新安前沿材料、宜阳航空航天和装备制造、伊川材料物流、偃师双碳、孟津石化产业新城,强化环都市区开发区产城融合,集中优势资源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创新产业承接转移模式,通过整合、扩区、调规,扩大开发区产业用地供给,提升国土空间、基础设施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清退零散、低效集体产业用地,推动产业用地向开发区集聚,整合集镇产业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大幅提升地均效益,探索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政策,加强各土地整备和收储力度,建设功能互补、规模集聚、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

创新跨区域空间合作模式。推动产业规模、交通物流、能源保障等要素成本优势向市场潜力、服务效能优势转变,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中高端和关键环。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及都市核心区产业转移,广泛开展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战略合作,探索实施“创业孵化在沿海、成果转化在洛阳”“龙头企业在沿海、配套园区在洛阳”等合作共建模式。支持洛阳企业跨区域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联动周边济源、孟州、义马、渑池、汝州等地共建合作园区。

第三节 推动生态发展区特色产业发展

建设嵩县中医药、洛宁轻工制造、栾川钨钼氟新材料和文旅康养、汝阳绿色建材暨装配式建筑等特色功能产业基地。以县为单位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强化更大区域差异分工协作,构建以特色开发区为主体,集镇特色功能区为补充,乡村特色产业空间为点缀的生态发展区生产力空间布局。选取集中连片、禀赋较好的乡镇提升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服务供给,增强集镇综合承载力,打造一批特色生产力集镇节点,促进就地城镇化、工业化。

第四节 创新用地供给模式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探索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改革,加大存量土地和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力度,鼓励新上产业项目优先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三未”土地。健全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建立“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履标用地、对标管地”的“标准地”出让制度。建立新型产业项目综合供地机制,鼓励新型产业项目统一规划,功能适当混合;严格制定新型产业用地产业准入、主体准入的标准指引,探索用地项目评价考核办法、监管办法。

完善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链。建立产业用地循环迭代、定期提升机制。建设动态化、信息化产业经济地图,对企业、园区、产业用地进行定期跟踪和评估。构建工业用地达标激励和低效退出机制及产业用地循环迭代升级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和动态监管。制定相关政策,加大产业用地资本投入,采取土地流转、重组兼并等途径,提升工业用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

专栏6-1 市域生产力空间新格局建设指引

泛产业园建设行动:

涧西智能制造园。依托国家高新区、省级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全固态电池与燃料电池、自动驾驶技术、车规级芯片技术、信息技术服务和都市型制造业,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科研平台、大院大所为支撑,以高技术服务和高新技术制造业互相融合为目标,推动制造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打造涧西智能制造产业园。

洛龙数字人工智能园。依托大数据产业园,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研发及科技服务产业,实施数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行动,深度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数字城市建设,建设区域领先的数字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瀍河—老城健康文创产业园。依托瀍河正骨医院、勒马听风街、老城天心文化产业园等载体,重点发展文化、健康、养老产业,推动数字科技、智能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创意产业和现代城市康养产业。通过盘活老旧厂房、存量楼宇,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创街区、亲情养老社区。

红山生物医药园。依托西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芯片、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基因工程、动物疫苗等产业,实施龙头企业招引和研发创新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园区创新研发氛围,提升园区集群规模。

科技产业社区建设行动:

加快建设正大双创产业园、光电产业园、古都科创园、洛阳红山科创谷、中科洛阳信息产业园、中欧(洛阳)科创国际合作产业园、国宏先进制造产业园科技产业社区。谋划建设中兴智慧城、震海产业园、中德产业园、联东U谷、“均和云谷—洛阳科技港”、隋唐里坊文创市集、运河回洛青创园、前沿材料谷、伊洛科学岛、古都文创岛、周山国际创新谷、伊滨中轴创新带园区、洛阳国际健康城、洛阳软件信息产业园,打造一批以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载体,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科技产业社区。

产业新城建设行动:

新安前沿材料产业新城。依托新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铝钛材料、铝基新能源产业,实施园区绿色发展提升行动和产业升级行动,建设现代化产业开发区。

宜阳航空航天和装备制造产业新城。依托宜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重点发展航天材料、高端轴承、智能农机装备等产业,实施交通、市政设施建设行动,加快柳泉园区建设,完善现有开发区基础设施。

伊川材料物流产业新城。依托伊川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特色新材料和现代物流产业为主导的功能玻璃、铝基新材料、铝电、智慧物流等产业,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和开发区土地资源整合行动,扩大开发区载体,提升产业集群规模。

偃师双碳产业新城。依托偃师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洛阳市绿色智造产业园,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材料、环保服务、新能源(氢能储能)产业,实施开发区土地整合扩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培育、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等行动,提升产业新城承载能力,推进氢能、先进储能、智慧能源系统等产业发展。

孟津石化产业新城。依托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引进和产业链集聚提升行动,推动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和集群化发展。

“工改工”用地提升行动:重点盘活一批都市核心区的存量商务楼宇、老旧工业厂房、老旧物流仓库,各区优先开展老旧工业厂房、物流仓库、商务办公楼改造升级,积极开展商务办公、商业综合体烂尾楼的梳理盘活工作,鼓励支持存量空间发展科技研发、创意办公类产业。

零星低效产业用地整合行动:加快整合低效闲置的集体产业用地,建立区、县集体低效产业用地、零星产业用地台账,有计划、分阶段地推动零星产业用地、集体产业用地有偿退出,逐步引导基础性产业向集镇集中,重点产业向产业新城的园区平台集中。

集镇建设行动:加快推进李楼镇、白马寺镇、庞村镇、寇店镇、佃庄镇、岳滩镇、高龙镇、麻屯镇、朝阳镇、会盟镇、石寺镇、北冶镇、南李村镇、白沙镇、吕店镇、彭婆镇、鸣皋镇、白杨镇、韩城镇、盐镇乡、蔡店乡、付店镇、柏树乡、上店镇、长水镇、河底镇、故县镇、兴华镇、潭头镇、三川镇、合峪镇、车村镇、德亭镇、大章镇等集镇建设。培育一批小而精、优而强的特色集镇,按照产业新市镇的模式开展集镇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化宜居社区,不断完善商业商贸、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文化娱乐等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产业转移和飞地园区建设行动:引导都市核心区耐火材料、玻璃制造等企业生产端疏解转移至伊川、汝阳等产业新城,轴承、铸造、有色冶炼企业疏解转移至宜阳、新安产业新城,化工企业疏解转移至孟津产业新城,装备制造、机械加工企业疏解转移至偃师、新安等产业新城。

第七章 科技创新,打造聚合创新资源高地

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聚焦伊滨科技城、高新区、科技产业社区、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两基地、三载体”,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600家,创新平台(载体)数量达到400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技术创新活动全覆盖。

第一节 加快创新能力提升

创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争取举办世界技能大赛,建设世界技能人才中心,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

高水平建设产业研究院。支持洛轴、中信重工、中航光电、普莱柯、昊华气体等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集研发、产业化、工程化于一体的产业研究院,打造“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联合体,实现重点产业集群产业研究院全覆盖。鼓励产业研究院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支持产业研究院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

引进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大院大所优势,以项目合作方式同第三方机构建设以用为本、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及科研团队来洛设立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清洛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提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孵化育成、产业服务能力,构建“科研+中试+孵化+基金+产业化”的创新创业体系,探索社会资本入股、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持股的“混合所有制”,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多元化投资和产权组合机制,健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研发平台布局,推进重点企业省级研发平台全覆盖。

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引进一批高水平大学,集聚一批高端人才,推动人才教育水平提升。支持河南科技大学争创“双一流”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建设特色骨干学科,支持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争创职业本科大学。高水平推动伊滨大学城建设,加快建设乌拉尔大学、中科院大学等院校,谋划建设美术院校、音乐院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吸引行业创新龙头企业和高端研究院所共同组建文化旅游、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石化、医药等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大学。培育发展契合洛阳产业需求的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探索形成“特色学科+优势学院+产业研究院”的学科、学院布局体系。支持驻洛高校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创新载体发展,推进“洛阳大学生实习实训中心”建设,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高校与洛阳产业协同发展。

重塑实验室体系。按照强化储备、梯次推进原则,抢抓实验室体系重塑机遇,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支持驻洛大院大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组织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综合实力的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建设国家和省工程研究中心,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结合洛阳主导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申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洛布局。促进龙门实验室与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引领发展的聚合力量,建立政府、建设单位和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推动建设华为洛阳人工智能先进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省市重点实验室动态管理,持续加大对实验室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将实验室打造成为全省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

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卡脖子”难题,力争在储能与氢能、关键战略材料、大数据和智能机器人、生物制品和健康服务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文旅文创取得一批技术突破。前瞻部署战略性技术研发项目,围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需求,引入国内外优势资源联合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进口替代,打通产业链创新链堵点,争取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进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第二节 推进创新主体平台倍增

坚持市场导向,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统筹布局创新孵化育成平台,打通科技型企业成长路径,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将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精准服务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库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重建重塑高企培育库,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打造以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分层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等,分类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建设科技产业社区。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人才汇聚为重点、以社区空间为载体,依托城市区现有资源基础,拓展完善“科技+产业+生活+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城市与产业实现同步更新、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产业发展载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产城融合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布局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基地等,打造人城产融合发展示范区。

建设多层次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推动自创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激励等领域先行先试。强化高新区企业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主业主责,有序推进创新创业体制改革,高效运营创新创业街区和双创会客厅,激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伊滨科技城建设,全力打造全省一流“双创”载体省2号智慧岛,加快建设河南省科学院成果转化基地,优化创新布局,聚合创新资源,构建创业生态,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示范区。完善双创政策措施,实施县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全覆盖计划。

加大中试基地支持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鼓励各类科技成果在中试基地开展中试熟化,加快科研成果向产品商品转化。依托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研发中试基地,实现重点产业集群中试基地全覆盖。支持中试基地提升中试放大、验证测试、集成熟化、技术交易等公共服务能力,创新运行运营体制机制,推动成果加快产品化、产业化。

第三节 营造创新场景氛围

加快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青年人的契合度,建设青年之家、大学生实训基地、青年众创空间、青年创业园等平台,完善支持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构建租、售、补一体化青年安居体系,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青年人才公寓、产业社区公寓供给力度,高标准打造一批“青年驿站”,分层分类提高住房补贴标准,提供多样化的安居支持。建设一批青年友好型街区,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青年主题游园等,培育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新业态,举办青年文化节,更好满足青年人消费需求。着力塑造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畅通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大力实施“河洛英才”“河洛工匠”“乡村工匠”计划,加大引才、育才、留才力度。依托重大科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统筹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加强急需人才培养,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团队,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创新“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营造一流创新氛围。打造创新文化品牌,持续办好创业之星大赛、清华三创大赛等高水平创新赛事活动,积极筹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数字经济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丰富科普活动形式,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让创新成为洛阳最鲜明的城市特质。创设一流创新制度,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方式改革,推行“赛马制”、专家负责制等科研组织方式。试行边挂牌、边建设、边备案的孵化载体组建模式,完善孵化载体管理考核退出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实施更大力度的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政策,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探索成果补偿风险新模式,加快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高质量建成中国洛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专栏7-1 平台城市打造指引

创新能力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先进耐火材料、浮法玻璃新技术、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子环境效应、矿山重型装备、航空精密轴承、拖拉机动力系统等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光电电子器件、结构与功能材料等领域新培育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电子信息材料、遗传罕见病等领域培育创建2—3家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家反应注射成型(RIM)、国家兽用药品、耐火材料、硅基材料制备技术等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中航光电申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提升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洛阳中科产业研究院、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洛阳研究院等建设水平;产业研究院,支持普莱柯、洛轴创建动物疫苗与药品、高端轴承省级产业研究院,高水平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温新材料、电子化工材料、光电子器件、高性能铝基材料、催化材料及应用、先进硅基材料、先进制造等产业研究院。

创新主体平台倍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中铝洛铜、LYC轴承、中国一拖、洛玻集团、中钢洛耐、中信重工、中航光电、中铁隧道、河柴重工、普莱柯生物、石化工程公司、中航锂电、双瑞特装、中色科技、黎明化工院、轴研所、洛阳钼业等现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申建阿特斯、北方玻璃、华荣生物、通达电缆、建龙微纳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加快布局洛阳市高端轴承、智能农机装备、先进高温材料、工业新型成像、吸附与催化多孔材料、石化管件、轨道交通特种电缆、手性氨基酸生物制造、特种电池系统、生物育种装备研发等中试基地,支持洛轴、中航光电等申建省级中试基地;科技产业社区,加快伊滨中科洛阳信息产业园社区、洛龙炎黄青年数创社区、涧西卓阳兴业城科技产业社区和智能制造及大数据科技产业社区、西工生命健康科技产业社区、古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社区、瀍河双碳科技产业社区建设。

营造创新场景氛围:持续办好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CEO特训营”“科创成果直通车”等高水平赛事活动;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高效运营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科技贷”等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建成1家区域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培育8家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扶持5家以上专业化、市场化、复合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构建规范化、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第八章 功能创新,建设高品质设施支撑体系

对标国内先行城市,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引领性、功能性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和市民的满意度。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统筹硬件软件、兼顾颜值气质,全方位提升城市承载力、亲和力和感召力。

第一节 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布局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打造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逐步实现5G网络乡镇以上全覆盖,打造中西部地区“5G+”融合创新示范市。探索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6G)等未来网络布局建设。超前布局量子通信城域网与光纤量子通信,谋划实施量子通信郑(州)洛(阳)西(安)干线,打造信息枢纽新高地。

持续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推进360中部数字安全科技创新总部、洛阳景安IDC云数据等大数据中心和应用中心建设,推动数据中心从存储型向计算型转变,加强运营企业信用管理,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融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建设,打造“中部云谷”。

第二节 构筑综合立体的交通物流体系

打造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筑“十字”高速铁路网,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建成通车,实现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直连直通。结合城际铁路和高铁规划建设,强化洛阳高铁龙门站、洛阳火车站枢纽功能。完善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推动地铁网络化运营,加快与郑州、三门峡、济源之间的城际铁路建设,建设市县站点,提升客运场站的辐射范围和服务能力。推进普速铁路建设,提升生态发展区通达水平。加快推进洛阳机场综合能力提升,谋划建设洛阳新机场,强化洛阳机场区域门户枢纽功能,建成投用万安通用机场、洛宁通用机场。

完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建成中心城区“四纵四横”快速路网。建设栾卢高速、永城至灵宝高速、渑栾高速,完善“三纵三横三环”高速公路网。完善中心城区轨道线网,增加连接环都市区的市域(郊)铁路。布局一批公铁联运铁路物流基地,重点建设万邦冷链物流园、顺丰电商物流园、综合保税物流园,谋划建设石化物流园。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畅通物流通道,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建设区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提升国家物流枢纽承载能力。

专栏8-1 现代交通体系重大工程

轨道交通工程: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建设,推进三洋铁路建设,谋划郑西高铁第二通道、沪洛银、洛阳至栾川至十堰铁路建设;统筹城际铁路洛阳至郑州、济源、三门峡城际铁路规划建设。统筹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谋划建设市区至新安、伊川、宜阳等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

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巩固提升洛阳火车站、洛阳龙门站综合交通枢纽服务能力,谋划建设机场综合交通枢纽。

公路网工程:加快建设济源至新安、郑州至洛阳、沁阳至伊川、栾川至卢氏等高速公路项目,规划嵩县至内乡、三门峡至洛宁、渑淅高速洛宁至栾川段、永灵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提升改造宁洛高速;推动G208改线,S240、S241、S242、S314等国省干线建设以及洛阳城区、县域干道和乡村公路提升。

物流园区节点项目:洛阳顺丰创新产业园、洛阳中储物流综合产业园、中国供销(洛阳)智慧农业产业物流园、河南国能黄河物流园、豫西邮政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汝阳公铁联运物流园、洛宁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嵩县现代物流园区、栾川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等项目。

第三节 建立清洁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

优化能源结构。同步推进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产业准入及发展,大力推进优质风力光电等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建设,加快豫西风电、光伏双百万千瓦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科学有序发展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因地制宜布局氢能基础设施,鼓励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协调发展电源电网。加快促进骨干网架升级,积极推动外电入豫新通道,谋划建设以郑州、洛阳都市区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特高压环网,加快实施500kV电源点及电网主网架扩容改造,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加快洛宁大鱼沟、嵩县龙潭沟、汝阳菠菜沟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围绕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谋划一批多形式储能设施,有效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

完善能源输配储运网络。积极推动湖北潜江—中原储气库群输气管道等外气入豫通道和区域互联互通管道建设,谋划推动新粤浙国家干线、西三线入洛管道建设,持续提升天然气应急调峰储备保供能力。积极推动西安—洛阳国家原油干线规划研究和落地实施,提高日照—濮阳—洛阳原油管道运行水平,加快形成东西互济的原油输送格局。加快实施成品油外输管道及终端城市引入工程,推进洛阳石化—三门峡—运城—太原、洛阳石化—三门峡—西安、洛阳—平顶山—漯河—周口等成品油管道建设,不断提高成品油管道接入数量和覆盖范围。

专栏8-2 现代能源支撑保障建设工程

电源电网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区域电网项目落地,建设青海—河南、陕北—湖北±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河南段),积极谋划推动清洁能源特高压电网落地。完善区域500kV电网主网架,实施500kV嘉和变、牡丹变、汉都扩建,新建洛阳城西变、洛龙变等500kV变电站。谋划建设栾川潭头500kV变电站,推进万基控股2×60万千瓦供热机组建设,推进华润电力首阳山2×63万千瓦机组深度供热改造,伊川电力2×66万千瓦机组供热改造。

炼化重点工程建设:围绕洛阳石化1800万吨/年炼油扩改项目和途经洛阳的国家油气干线,完善管网和储备设施。重点推进洛阳—新郑国际机场航煤管道、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项目建设,适时谋划推进洛阳石化—洛阳机场航煤管道建设。

气化河南、气化洛阳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中石化新疆煤制气河南段配套管网(豫鲁支干线)、豫西LNG应急储备中心项目(2×104Nm3储气罐)建设,积极推动外气入豫西南通道湖北潜江—中原储气库群输气管道、西北通道山西运城—三门峡煤层气管道、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陕西省潼关县)—三门峡灵宝市互联互通管道建设。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实施洛宁风电项目,打造洛阳百万千瓦机组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洛阳高新区、新安县、汝阳县等分布式能源项目、洛阳市新能源汽车服务充电站项目建设,稳步探索推进洛阳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核电项目公众宣传,为核电项目规划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第四节 构建节约集约的水利设施体系

健全黄河防汛应急体系,因地制宜推进滩区防护,深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流域安全确保黄河安澜。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快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控新增高耗水项目,实施水资源用途管控、节水控水行动,深度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等节水重点行动,大力发展非常规水源。

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引黄入洛、引畛济涧、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前坪水库、新安提黄六大引用水示范工程建设,构建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加快推进黄河小浪底南岸灌区、前坪水库灌区、故县水库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强化城市应急供水水源保障,增强水利公共产品供给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专栏8-3 现代水利设施工程

河库水系重大连通工程:充分利用引黄入洛、引畛济涧等引用水示范工程,推动形成城市水系连通格局,加快中心城区水系连通、伊河—北汝河水系连通和伊滨水系轴带连通工程。

水资源配置专项:重点推进“2+5+19”(2处大型灌区、5座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新增水源项目、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引故入新南线管网项目等;加快推进金水河水库扩容、新安县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实施新安县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人工影响天气环境保护项目。

节水增效专项:重点推进陆浑水库灌区现代化改造和深度节水控水项目、新安县提黄灌区节水改造配套项目、农业引水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效农田深度节水增效示范区建设项目等。

第五节 建设和谐共生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落实“三线一单”。基于环境管控单元,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明确各类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禁止和限制的环境准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建设美丽洛阳。构建全域“山水林田城”生命共同体,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快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落实河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加快沿黄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抓好城乡污水处理,涵养良好水生态。加快推进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段)等湿地保护,高标准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打造伏牛山“森林氧吧”,加强生态治理与修复,积极创建绿色矿山,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鼓励引导企业加速实施新一轮更高水平“三大改造”,持续推进高排放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含绿量”。探索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生态补偿、碳排放权交易等试点,持续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大气污染精准防治,深化工业企业点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重点行业废气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深化水污染综合治理,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强化水源地保护。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高标准完成“无废城市”建设任务。

第六节 打造安全韧性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建设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守安全发展红线、底线。强化燃气、供排水、热力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预防预警,建设洛阳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构建洪涝、防疫等领域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洛阳)防灾减灾全实景实战演练中心、公共安全事故防范与灾害救助中心、豫西地区应急救援中心、豫西地区航空救援基地和河南省危化应急救援基地等项目建设,完善生命线工程应急保障系统,提升重大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加强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提升城市应对风险能力,着力打造韧性城市。

第九章 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调整生产关系

第一节 组建统筹协调的区域增长联盟

融入基于全球、全国格局的目标与行动。围绕农机、轴承和机器人等装备制造重点领域,加密与长三角、京津冀之间的产业联系网络,以区域为基本单位搭建装备制造发展合作平台,打造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紧跟新能源行业崛起趋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稳定产业链合作关系,设立跨区域技术交流合作中心,实现既有技术升级。拓宽与京津冀区域的合作途径,依托新材料行业基础,围绕铝钛和耐火材料两大重点领域积极推动产业合作,在生物医药领域推动技术、科研交流平台的构建,开展技术引进、技术转化和技术共研。提升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度、广度,进一步在精细化工、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取长补短。

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联盟。借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办公室、广佛市长联席会议等区域一体化机制,建立郑洛西高质量发展联盟共建共治合作平台。设立合作发展基金,完善重大设施共建共享、核心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生态环境共治等机制,促进郑洛西发展要素自由流动。打造郑洛西科创走廊,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文物保护、文旅融合、创意消费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产业链优化,共建共享研发中心。面向一带一路,以货运、旅游为重点,探索与郑州新郑机场、西安咸阳机场的协作机制,合力打造复合型机场群,加密郑洛西轨道交通网,联动推进郑州、西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通道体系建设,打造复合型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郑州至洛阳第三高速公路,适时启动郑州至洛阳城际铁路建设,加快区域互联互通。制定跨界科技成果交易、人才双向流动等促进机制,设立科创合作发展基金,联合科技创新研发,建设共享孵化平台,共建嵩山国家科学城。支持洛阳全方位融入郑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构建区域创新金融保障体系,实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战略。聚焦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领域,共建设计河南核心区。打通郑州、巩义、偃师、义马、渑池产业走廊,做大先进材料、装备制造业集群,共建郑洛联动发展先导区。错位发挥各地特色优势,强化郑州、洛阳在陇海通道沿线的节点功能,依托郑州的国家交通物流枢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行政中心等优势资源,推动洛阳科技创新高地、文旅文创与消费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加快洛阳济源深度融合。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协同推动两地湿地生态保护及空间、平台一体化建设,实现产业创新链共建、设施服务共享,打造洛济深度融合先行示范区。加速产业协同发展,组建两地装备制造业产业联盟和产业相关领域技术创新联盟,探索举办科创成果直通车活动,推动济源符合条件的优质产业项目使用洛阳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并支持济源企业入驻洛阳综合保税区,推动洛阳高新区与济源虎岭高新区合作,促进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以两地山水资源为依托,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合力打造旅游产品,共建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积极探索构建一体化政策体系,加快人力资源、技术市场、金融服务等领域一体化,推动要素市场自由流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促进洛阳三门峡协同转型发展。加快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食品等传统产业协同转型,加强两地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产业领域的创新合作,共同探索园区开发运营模式,增进两地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推进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合作带建设。全方位深化两地合作与人员交流,实现公共服务、要素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区域文旅融合联动发展,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共建沿黄文旅生态廊道。适时开展洛三城际建设,依托陇海铁路、郑西高铁等交通线网,谋划实施集生产资料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特色功能于一体的公铁联运型现代物流项目。

第二节 构建多元参与的城市增长联盟

优化政府投融资方式。健全政府引导资金“募、投、管、退”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实现最优效应,以股权投资、协议合作等方式向风口产业项目注资,用市场化手段撬动社会资本。建立风口产业遴选机制,建立政府、专家、市场共同参与的风口产业投资项目论证和决策机制,严格论证程序、创新决策流程,确保国有资本精准投向风口产业项目,对成长性好、潜力大的企业进行扶持,推动与创投、风投联合组建新的产业发展基金,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政府支持领域和产业。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筛选一批对风口产业研究深入、经验丰富的高水平运营商,建立全生命周期风口产业评价体系,预留国有资本安全退出通道,盘活现有资源、引进优质企业,为风口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强化政府平台公司配合政府招商引资计划,投资对口优质企业,探索洛阳版的“投资—上市—退出”产业投资模式。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向投资运营公司和产业集团转型,按照明确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定位市场化运营。建设洛阳政企云服务大厅网站,打造面向企业的一体化平台,疏通上下反馈机制,加强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有效引导与治理。

推进国资国企分类改革。根据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对商业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分类推进改革、分类促进发展、分类实施监管、分类定责考核。商业一类企业聚焦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商业二类企业聚焦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完成重大专项任务,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公益类企业聚焦保障民生、服务社会,高效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规范补偿机制,有序推进具备条件的公益类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乡村振兴、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做大做强国宏、国晟、文旅等市属国企,支持中钢洛耐上市后实施兼并重组,积极稳妥推进洛轴混改上市。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聚焦精准化服务供给,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破解土地要素制约,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补助、基金及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经济组织,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参与“PPP”项目,鼓励民营经济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设立“企业家服务日”,推广企业家“早餐会”等模式,支持组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商会协会,推进企业交流、政商交流。建立“免申即享”服务平台,确保企业精准快速享受政策红利。加快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全面实行重大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项目直接落地等机制,量身定制土地、金融等要素供给模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企业行政处罚信用信息修复机制。搭建中小微孵化平台,推广集群注册、知识产权服务站点等模式,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推动小微主体提升发展质量,建设民营经济产业园及小微企业园。

第三节 营造开放互动的一流营商环境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洛阳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之穴”,聚焦重点领域,推动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示范城市。

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加快要素市场化流动,探索建立区域土地、技术等要素综合城乡一体交易平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耕地占补平衡等指标跨区域交易;联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根据生产力需求细化人才资质认定标准,加快紧缺技能人才引入流入。推进洛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保障劳动力就业服务。推动区域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服务标准、共享项目信息、互认市场主体、共用专家资源、互通电子服务,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同城发展、交易环境同步优化。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覆盖市县两级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有序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和生态产品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加快金融信用市场布局。培育壮大多元金融主体,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积极培育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市场,融入区域产权交易中心功能建设。整合提升洛阳科技、金融大市场,建设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完善信用保证体系。逐步完善企业上市的工作机制,推动优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积极参与证券市场,建设区域金融创新中心。

绘制信息化产业招商地图。基于洛阳政企云服务大厅绘制信息化产业招商地图,可视化公开展示产业规划、招商政策、配套设施等信息,打造招商引资信息化资讯服务平台。动态跟进产业招商全流程,创新驻地招商、动态招商、股权招商、基金招商模式。

建设诚信洛阳。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协作制度。联合开展移动端执法、非现场执法,推动执法结果互认。打造仲裁、调解中心,促进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领域资源共享。建立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失信行为标准互认,完善失信主体名单制度和信用修复管理。

第四节 优化权责明晰的行政载体结构

优化调整功能区布局。打破行政壁垒,整合相邻的开发区产业平台空间,重建重塑高新区。结合大遗址连片保护,对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推动文旅文创集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乡设镇,推动产业相近、空间连片的村庄优化行政设置,围绕集镇集中发展。

推进开发区改革改制。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推进开发区整合、扩区、调规、改制。建立完善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制定入区产业项目投资强度、亩均产出等准入标准,提升项目质量。调整优化开发区属地政府与开发区管委会的关系,突出开发区管委会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职能。强化市场化开发运营,推动“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和“三化三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深化简政放权赋能改革。承接用好省级下放权限,厘清市级与县区事权,赋予县区和乡镇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基层发展自主权。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落实省财政直管县改革方案,探索完善财政收入分配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持续推进基层审批服务改革,建设“一站通办”工作机制,加快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全面激活基层治理活力。推进编制资源向乡镇和街道倾斜,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充实加强基层一线力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乡镇财政,调动乡镇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全面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网格+网络”等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洛阳市政务服务能力优化提升,实现“一件事”线上线下融合办理;升级改造电子证照库、CA认证及电子签章系统,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边界、明确工作流程,建设智能高效的数据分析体系,强化数据应用。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force_purephv":"0","gnid":"9866733b32547a32c","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99","title":"","url":"http://p2.img.360kuai.com/dmfd/__60/t0157d72e86d7a64fdd.jpg","width":"1200"},{"desc":"","height":"99","title":"","url":"http://p2.img.360kuai.com/dmfd/__60/t0157d72e86d7a64fdd.jpg","width":"1200"},{"desc":"","height":"99","title":"","url":"http://p2.img.360kuai.com/dmfd/__60/t0157d72e86d7a64fdd.jpg","width":"1200"},{"desc":"","height":"898","title":"","url":"http://p1.img.360kuai.com/dmfd/__60/t0158a11c0175825b7c.jpg","width":"955"},{"desc":"","height":"820","title":"","url":"http://p0.img.360kuai.com/dmfd/__60/t01a37ced5c3a437743.jpg","width":"813"},{"desc":"","height":"640","title":"","url":"http://p1.img.360kuai.com/dmfd/__60/t01b785a1808111d6d9.jpg","width":"903"}]}],"original":0,"pat":"art_src_1,socialc,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59013512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5b9813ed2297ff7a77a3df3ce303079d","redirect":0,"rptid":"bd4eb81c7ecc8292","s":"t","src":"大河财立方","tag":[{"clk":"kdomestic_1:文旅融合","k":"文旅融合","u":""}],"title":"洛阳出台生产力布局与发展规划!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

相关推荐

  • 洛阳棚户区改造2025图
  • 洛阳市最新规划图
  • 洛阳2024拆迁计划表
  • 2025洛阳拆迁村子名单
  • 中央对洛阳未来规划
  • 洛阳十四五最新规划
  • 洛阳2035最新城市规划
  • 洛阳区划调整2025
  • 2024年洛阳已确定拆迁的名单
  •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 洛阳2030规划高清图
  • 洛阳规划局最新规划图
  • 2025伊滨区规划图高清
  • 洛阳地铁二期最新消息
  • 洛阳2024年拆迁计划
  • 洛阳未来15年规划图
  • 洛阳2030交通规划图
  • 洛阳二环路最新规划图
  • 洛阳未来发展与规划图
  • 洛阳未来5年重点项目
  • 洛阳未来5年高铁规划图
  • 2025洛阳申请直辖市吗
  • 洛阳涧西区最新规划图
  • 2035年洛阳城市规划图
  • 洛阳2025年万亿怎么破
  • 洛阳城市规划图四期
  • 本文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若有什么问题请联系我们
    2024© 客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