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介

  中国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公元740年(大唐开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国王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发左衽”? “披发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学者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国际媒体上一般是指中国大陆。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中国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其实中国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例如:西安钟楼、秦始皇兵马俑、长城、天安门、故宫、天坛等。总而言之,中国将一天比一天繁荣,一天比一天美好。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

  夏:约前2071-约前1600
  商:约前1600-约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纪-前771
  东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汉:西汉:前206-公元23
  东汉:25-220
  三国: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晋: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北齐: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中国简介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圆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的自然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共有56个民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喜马拉雅山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系,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青藏高原是海拨最高的高原;喜马拉雅山系是最大的山系,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峰。
自然资源丰富,其中煤、锡、铁、金、银、铜、石油等储量居世界重要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大豆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棉花、油料、糖料、麻、烟草为五大经济作物。农村正从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农、工、商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变,许多工业产品居世界前列。旅游业务发展迅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圆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的自然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共有56个民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喜马拉雅山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系,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XX特色

中国概况(王顺洪著书籍) - 搜狗百科 …… 中国,一个美丽的国家,一个辉煌的国家,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占地面积第三的国家.

介绍中国50字 - …… 🇨🇳中信耐国,是一滑判春个矗立于世冲举界东方的文明古国.近年来,中国的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同时也没有遗忘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

简单明了的中国历史简介 - ……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四千年以上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的远古遗存人类距今则已有 170 万年以上.从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始终就是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国历史的发展同样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而汉字也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谁能把中国介绍一下 - …… 中国: 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 在这漫长的历史里,自始至终都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在推动着人类的进步.英国学者李斯特在篇写其著作中曾说: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东西是由中国人发明和创造的. 除了这些发明创造外,在文化领域上,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诗,词,歌,赋样样了得.出现了众多的文学巨才,例如:李白,杜蒲,苏东坡,王安石,李清照,李商隐等等.还有世界闻名的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要读懂中国和其历史,还有很多很多,一时之间是说不完的,在此就不一一说明了.需要你自己翻阅历史书本,用心去感受和了解!!!

对中国的介绍(地理方面) - …… 1. 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临近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广阔!2.分西北、华北、华南、东南、西南部!3.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部沿海)、温带大陆气候(西北)、高山气候(西南)!4.人口众多、属发展中国家.5.经济分东部(发达)、中部(最落后)、西部(较落后).6. 分3大阶梯,青藏高原(第1)、四川盆地(第2)、华北(第3).7.交通较完善、交通便利.8.国内市场广阔、潜力巨大.9.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10.科技实力一般.11.劳动力充足.

怎么介绍中国(简洁的) - …… 世界第3大国

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中国 - …… 首先是这里的政治制度, 然后是这里的民族文化. 然后是风景名胜.

300字左右的中国简介? - …… 中国结就像中国的书画、雕刻、陶瓷、菜肴一样,很容易被外国人辨认出来,可见中国结对中华民族的代表性. 中国结艺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用一句话介绍中国 - ……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

到火湖里去的是魔鬼和牠的使者,并罪人。现在我们不是论及鬼类,而是说及人类。什么人要到火湖里去呢?是犯罪的人吗?本来是:“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疾恨拿里。”(太5:29)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都是说到人犯罪,若不把罪除去,就要被扔在疾恨拿里。但耶稣在十字架上流出宝血,叫罪人因信祂就可以免了疾恨拿的火,反得永生。雅各书3:6没有说明谁要到火湖里。约翰福音至犹大书没有提及火湖或疾恨拿,只有启示录提了5次,19:20是指兽和假先知说的;20:15才说到“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没有名字记在生命册上的是谁呢?21:8告诉我们,是那些因惧怕而不相信耶稣的人:“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份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世人因为惧怕,怕人欺骗,怕人讥笑,以致成为“不信的”。既然不信,就很自然地犯了以上的各种罪恶。如果犯了罪,又不肯悔改相信,结果就要永远灭亡——在火湖里受永远的痛苦了!

亲爱的朋友,你愿意决心相信耶稣吗?下面给你一些祷告的提示: “亲爱的父神,我从心里承认祢是独一的真神。祢曾差耶稣基督降世为人,为罪人作成救赎之功。我承认自己是个罪人,需要祢的救恩。我坚心信靠耶稣钉十字架、死而复活。现在我恳求神将耶稣复活的生命赐给我,使我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我愿一生跟从与顺服三一真神!

相关推荐

  • 中国近代战争都有哪些?
  • 中国是什么国家?
  • 中国有哪些主要的媒体?
  • 中国全称是什么
  • 中国的全称是什么?
  • 中国是什么?
  •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电话24小时热线
  • 中国百年企业有多少家?
  • 中国人的平均身高,你知道是多少吗?
  • 中国有哪些地区?
  • 中国的简介资料
  • 中国简介概况200字
  • 中国国家简介概况
  • 中国的资料大全
  • 中国基本概况最新简介
  • 中国简介50字
  • 中国学免费观看高清
  • 中国简介概况介绍
  • 中国一共有几任领袖
  • 日本全称
  • 中国历史简介
  • 个人简历样本范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填写
  • 中国人电影完整版
  • 本文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若有什么问题请联系我们
    2024© 客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