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和狄仁杰

狄仁杰与武则天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皇帝武则天信任倚重狄仁杰,君臣相互扶助。狄仁杰也是武则天一生唯一的对手,武周去号,李唐复国正是由狄仁杰及其后继者完成的,后人称狄仁杰为"唐室砥柱"。
狄仁杰,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时,后来的唐高宗李治2岁,武则天5岁。显庆年间应试考儒家经典的明经科,从而步入仕途。时武则天为皇后,高宗由于身体原因武则天干预朝政。武则天,14岁入宫,为太宗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即位后不忘旧情,于太宗忌日与武则天感业寺相会。时,宫中王皇后为抵抗萧淑妃争宠,劝李治纳武氏入宫,结果王皇后和萧淑妃宫廷斗争中都输给了武则天,武则天被封为皇后。
狄仁杰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正七品。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对于年轻的狄仁杰来说,从被吏所告而彰显了自己的品德,阎立本是他年轻时左右其人生的人,是狄仁杰终身难忘的人物。阎立本的侄子阎庄,曾是太子李弘的太子家令。高宗病重,欲传位太子,李弘虽是武则天亲子,但权力争夺面前,武则天毒杀了李弘,为灭口杀死了阎庄。不得已唐高宗才提议由武则天代理国政。阎立本虽是狄仁杰的恩公,但也只能置身事外。阎家也将阎庄除名。
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仪凤元年(676年),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奏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神色不变,劝谏很有艺术。据法说理:“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终于迫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高宗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此事引起了预政的武则天的注意,后武则天拜狄仁杰为相时说他“雅达正方,早膺朝寄”。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太宗死后,松赞干布也去世了,吐蕃向唐朝用兵,刘仁轨以私戏向高宗建议李敬玄带18万大兵迎敌,结果大败,高宗派狄仁杰巡抚镇抚长安门户岐州,狄仁杰到任后,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安抚了李敬玄兵败后关中西大门的局势。
683年高宗去世,中宗即位,不久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深得人心。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
684年徐敬业扬州叛乱,武则天以30万大军平叛,徐敬业惨败。武则天任狄仁杰充江南巡抚使,暗访徐敬业下落。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淫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江南回京不久,宗室叛乱。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其父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弼,将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弼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弼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武则天在称帝阶段,选择之间是由于张光弼代表平叛后的军方,狄仁杰做的虽对,但不符合形势的需要。后张光弼由于徐敬业之弟徐敬真的诬告而被处死。面对朝廷内部震荡,武则天采取高压政治,酷吏政治,杀程务挺,裴炎等将相立威。此时狄仁杰远离是非中心确是件好事。不久武则天提拔狄仁杰任洛州司马。
武则天改朝换代开始,称帝,改国号为周。期间,狄仁杰没有反对,客观上也没有能力,而内心处于矛盾纠结之中,谋划着李唐复国。武则天称帝第二年,天授2年九月,狄仁杰拜相,时年62岁。武则天敏感好斗,在此之前7位宰相被免,贬或被杀。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长寿元年(693年)正月,为清除异己,武承嗣勾结酷吏诬告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狄仁杰立刻服了罪,“反是实!”。狱中的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得其冤状。仁杰子狄光远持书上告朝廷。10岁的乐思晦的儿子面见武则天,说,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俊臣等所弄。进而说在酷吏的刑讯逼供之下,没有人不承认谋反的。他的话也引起了武则天的警觉。于是决定亲自审问狄仁杰等。武则天召狄仁杰等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释放此案七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今江西彭泽),在此2年时间内,邑人为置生词。宋朝范仲淹70岁致仕路过此地感于狄仁杰的功绩写下来《唐狄梁公碑文》。
武则天重用酷吏是在当时的情形之下,酷吏有利用的价值。控制皇嗣,清洗流人,清除,镇压其政治对手,一旦目的达到,恶贯满盈的酷吏很快就被武则天清洗了,结束了酷吏政治,朝廷焕发出来新机。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也正是在这个位置上,狄仁杰看到了武家子弟不堪举动。不久任幽州都督,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以仁厚著称。特别是建议武则天重用降将李楷固。李楷固的女婿就是李光弼,后来安史之乱中就是他平定乱臣,挽救了大唐命运。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他见证了武家子弟的无能,无才,无德。如,武敏之“烝于荣国夫人”,逼奸太子妃,29岁被流放,死于驿站。如,武承嗣,以大周继承人自居,铲除李唐宗室,诛杀不臣之人,为武家立庙。为讨好武则天,对薛怀义,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执童仆礼,如,武三思曾说,不知何等名作好人,唯有向我好者,是好人耳。
圣历元年(698年),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立李显为嗣。继承人问题一直困扰着强悍的武则天,她徘徊于武家子弟和自己的儿子之间,狄仁杰如水的性格是温和而执着的,她利用母子之情打动武则天,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武则天感悟。狄仁杰利用武则天迷信心理,以太庙祭祀为题劝说,狄仁杰李唐复国的思想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思潮,代表了民心,突厥进犯正是以恢复李唐为借口的,武则天看到了天下大势是不可违背的。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武承嗣以不得立为皇太子,悻悻而卒。
为了平衡武,李两家的关系,武则天任武三思为检校内史。武三思是武承嗣死后最有权势的人,他看到武则天圣意已决,李显的太子地位不可动摇,便收敛了许多。中宗即位后,他巴结中宗,私通韦皇后,自己的儿子娶中宗女儿安乐公主,他铲除了神龙政变的张柬之等五王。后死于太子李崇俊谋反。狄仁杰晚年时对他是保持高度警惕的。
晚年的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暐狄门五王,和窦怀贞,姚崇等。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狄仁杰还先后举荐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晚年的武则天沉溺于享乐,性格转向了宽厚,对政治失去了兴趣开始怠政,宠幸二张汲取青春元素,倚重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采取盟誓与和亲的办法极力调和李,武两家的矛盾。李显逐渐放松了警惕,但武三思一直觊觎大位。狄仁杰临死托张柬之等以李唐复国大事。年老的武则天深宫不出,政由二张,张柬之等不失时机发动了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李显登基。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但是狄仁杰也是有缺点的,武则天一方面善待狄仁杰,称之为国老,另一方面也匡正狄仁杰,协调狄仁杰和朴忠沉厚的娄师德的关系。娄师德推荐狄仁杰,而狄仁杰却排挤娄师德,武则天的点拨使狄仁杰大惭。武则天与狄仁杰既是朋友又是敌人,晚年的武则天是倚重和尊敬狄仁杰的。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现在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大名县孔庄村北,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附近。
武则天倚重狄仁杰是有原因的。
狄仁杰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广博、深邃的人文精神。狄仁杰一次在赴任途中,登上行山,远远望见一片白云孤飞,狄仁杰告诉同行的人说:“我的亲人就在那片白云的下方。”说完注视良久,直到白云飘去才又重新上路。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将要被派往西北绝域持行公务,而他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劝道:“你怎么可以让年迈的母亲在万里之外为你担忧。”于是进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远行。蔺仁基被他们二人的友谊所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同僚李孝廉之间的种种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狄仁杰后来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有人让他指证宰相杨执柔也是同谋以求免死,狄仁杰气愤地说:“皇天后土在上,我狄仁杰怎么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说话间,用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吓得游说者连忙安慰他。从以上可知,至亲至孝的狄仁杰不仅是一个相当合格的司法官员,而且也堪称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
狄仁杰才能非凡,性格沉稳。年少时家中来重要客人而在书房读书不动,别人问他为何,他说,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任7品官时,世人评价他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狄仁杰处事十分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一生经历坎坷,在坚持底线的同时,很会灵活处理事情。如在劝武则天立李显的事情上,宰相刘仁轨劝阻武则天像一阵风一样,没有打动武则天,李昭德采取硬碰硬的方法和武家子弟和酷吏斗争,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自己成了大唐烈士,像岩石一样的魏元忠,虽然硬且不动,但最后也风化了,中宗即位后亲附权贵,议者少之。如水性格的狄仁杰表面柔弱,一旦确定了流向就持之以恒,战胜一切困难险阻,采取有弹性的斗争方式,以保护自己为首位,做事有理由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李唐复国的理想。
武则天为了统治需要曾重用酷吏,武家子弟和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和贴身近臣上官婉儿等,沉溺与2张等人的享乐而不惜杀死自己的骨肉亲人甚至委以政事,但最终需要的还是狄仁杰这样的人才,重用狄仁杰的另一个原因是狄仁杰不是关陇贵族集团,重视科举出身的人对皇帝的忠诚,且有才干。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人生其实是由许多细节堆彻起来的,机会也往往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武后罢役
武则天要造一座大佛像,需花费数百万钱,官府库存不够,就令天下的和尚每天施舍一钱相助。狄仁杰进谏道:“做工不能役使鬼,必定要役使人;庄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终究是由地里长出来的。不损害百姓,还有什么可求的?现在边境未得安宁,应当放宽徭役,免去不急需办的事务。即使雇请工匠劳作,以此接济穷人,但误了农时,也是放弃根本。况且,没有官助,按理难以办成。既费官府财物,又耗尽人力,如一方有灾难,那用什么去救济呢?”武则天道:“你是在教我向善,我怎能不听!”因此作罢。

君主的关系,
是马与千里马,
狄仁杰我总是寻找各种方法来帮助保护吴的儿子李的后人夺回王位,
但他知道一个伟大的皇帝武则天所以非常忠实于她,
李某后来他帮助以武力夺取权力,但在作出最后决定政府兀离之前并不总是劝说武则天传位姓,
的不良后果,李让他的儿子王子

狄仁杰和武则天什么关系,他死后 ,后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八个字。



小孩子看是一代忠诚

历史上武则天和狄仁杰的关系? - …… 、同乡 狄仁杰和武后都是并州(山西)人; 2、君臣 狄仁杰在高宗时期崭露头角,武后便开始留意他(以后可以为己所用),后来高宗多病武后掌权,便更加倚为心腹; 3、对手 狄仁杰在高宗去世之后武后掌权时期,便敏锐地感觉到武后想要...

历史上的武则天与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 …… 君臣关系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的贤臣,死后,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他们的关系和唐太宗与魏征一样,明君须有贤臣辅

狄人杰与武则天的关系 …… 恢复李唐王室,狄仁杰居首功,但这头等大事是离不开武则天的配合的.李唐王朝通过武周一代武则天、狄仁杰的铺陈,由“贞观之治”和平地进入“开元盛世”. 狄仁杰...

狄仁杰为什么得到武则天的重用? - 作业帮 …… [答案] 贡献,武则天也以极大的恩宠和信任进行回报.久视元年(700)武则天任狄仁杰为内史,在《授狄仁杰内史制》文中写到“鸾台:奸谋房帷,秉钧之任为重;典综丝纶,挥翰之提属.银青光禄大夫纳言上柱国汝阳县开国男狄仁杰,第华簪组,材标栋...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什么如此器重狄仁杰 …… 在武则天担任太后一职临朝称制和她登基为帝的时间里,一共用了差不多七十八个宰相.这些人大多是刚直不阿,具有突出才能和治国之才的贤臣.而在这些宰相中,有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和姚崇等一代名臣.这几个人里面,武则天...

武则天和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 挚友

狄仁杰睡过武则天吗 …… 狄仁杰这个人我们不陌生,很多电视剧和电影都宣传过这个人,虽然电视剧有些夸大... 二人之间究竟有没有不为人知的关系呢?武则天和狄仁杰到底啥关系?狄仁杰死后才...

狄仁杰和武则天是什么关系 - …… 三层关系,首先臣民跟君主的关系,千里马跟伯乐的关系,知己与红颜的关系

武则天和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 …… 只是君王与宠臣关系 你把武则天当作一个男同志好了 你可以看一些历史书...狄阁老过世后,武则天很悲痛的,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这番情形个人认为与唐太宗在一位大臣(不好意思忘了是谁了)有些相似 另外呢...神探狄仁杰中有很多关于内卫的描述...个人认为有小部分夸张,但是狄仁杰当时的情形想来也差不多

相关推荐

  • 狄仁杰:长安变长安变狄仁喜欢谁?。
  • 历史书上曾讲:狄仁杰曾劝武则天戒色,正确吗?
  • 历史上真正的狄仁杰
  • 武则天倚重狄仁扩句杰出人物
  • 神探狄仁杰剧情介绍
  • 除了狄仁杰之外武则天曾最信任的大臣是谁?
  • 求武则天当政期间的相关资料.写小说要用到的.
  • 武则天有那些大臣
  •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武则天?
  • 七年级下册 你最佩服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说明原因 注意史论结合 150字...
  • 武则天与黑驴子
  • 武则天深夜去找狄仁杰
  • 武则天的4个男宠
  • 上官婉儿x狄仁杰
  • 武则天和张氏兄弟野史
  • 一代女侠吕四娘
  • 武媚娘狄仁杰野史
  • 武则天高清版大结局
  • 王者狄仁杰x武则天
  • 武则天死后皇位传给了谁
  • 武则天抽满要多少次
  • 武则天死后狄仁杰去哪了
  • 狄仁杰武则天cp文
  • 狄仁杰与武则天的野史
  • 本文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若有什么问题请联系我们
    2024© 客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