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狄仁杰,字怀英,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也有记载称生于唐贞观4年,有待考证.)生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对了,武则天也是并州人,她的故里文水县与狄仁杰的老家太原相距只有一百多里地,两人可以说是大同乡。武则天与狄仁杰的交情,可能也有一点老乡的因素。亲不亲,故乡人嘛。哎,扯远了……  
狄仁杰年轻时就到长安应科举,顺利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被外放汴州当了判佐的小官,相当于副市长的秘书,期间狄仁杰遇到了他的第一个伯乐,也就是在电视剧中被他称为恩师的阎立本,子也就是现在唐画卖得最贵的那个,大家只知道他的画贵,其实他在政治上的才干也是相当不错的,在唐高宗时做到宰相.又扯远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阎立本认识了狄仁杰,发现狄仁杰德才兼备,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此后,阎立本就向有关方面竭力推荐狄仁杰,称他是“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由于阎立本的推荐,狄仁杰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从这时起狄仁杰开始涉足司法系统,直到后来成为名闻天下的大法官。
一个无名小卒竟会得到朝庭大官如此高的赞誉,可见其能力与品质.
狄仁杰在司法系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任大理寺丞的那一段时间。据史书记载,他就任大理寺丞仅一年时间,就断积案无数,这些案子中间牵涉到一万七千人,但是没有一个人对他的判决提出过上诉。由此可见他的能力和品格。这期间,狄仁杰由于执法谨严,还与皇帝唐高宗发生了意见冲突,在司法史上留下了一个“法不阿帝”的著名故事:
事情发生在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这个名字熟悉吧?崇州案里出现过)和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受命监造一项工程,施工队在伐取木材的时候,不小心误砍了唐太宗昭陵里的一棵柏树。现在我们看好象错砍了老皇帝墓园子里的一棵树好象没什么大不了,在当时这可是大不敬之罪,要判刑的。狄仁杰审理之后,按律判权、范两人应当免职。判决结果送到唐高宗那里,唐高宗很不高兴地说:“权善才、范怀义这两个家伙竟然砍了先皇陵园的柏树,使朕蒙受不孝之过,怎么可以仅仅免职就完了?一定得杀了他们。”狄仁杰据理力争,说:“太宗皇帝制订大唐律,是为了让后人遵守的。如今权、范二人,按法律规定不应当处死,陛下却硬要杀他们,这把先帝亲手制订的法律置于何地呢?难道您这样做就是孝顺吗?”问得高宗张口结舌。狄仁杰又说:“自古都说犯颜直谏最难,但是臣以为,遇到桀、纣那样的暴君,直谏确实很难,但是遇到尧、舜那样的明君,直谏却是很容易的。如今陛下为了一棵柏树而杀两个将军,千载之后,后人将会怎么评论陛下呢?所以,臣不敢奉旨杀他们,以免陷陛下于无道。”好象还一副设身处地为高宗着想的样子。高宗给弄得无可奈何,最后只好同意维持大理寺的原判。
可惜狄仁杰在大理寺没干多久,就被高宗调迁为待御史。虽说从司法系统调到了监察系统。但是狄公直言敢谏、维护法律尊严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当时朝廷里有一个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高宗的恩宠,非常蛮横霸道,作了很多坏事,官员们都不敢惹他。狄仁杰却不管他的后台有多么硬,站出来毫不留情地揭发他,要求唐高宗允许把王本立交付法司审问。朝廷的官员们一看有人带头,也都纷纷要求惩治王本立。唐高宗本来还想回护,但是一看众怒难犯,只好勉强同意。后来经过大理寺的审理,判定王本立罪名成立。但是唐高宗还想包庇他,说王本立是个人才,现在人才难得,看在他以往的贡献上,就免了他的罪吧。狄仁杰听了,义愤填膺地说:“尽管国家缺乏人才,但是难道还少王本立这样的人才!陛下为什么要怜惜罪人而损害法律呢?!如果您一定要曲意赦免王本立,就请把我流放到不毛之地,为日后的忠贞之士作个警诫吧!”这番话不但是义正辞严,简直就象当头棒喝,贵为高宗者也不得不屈服于正义,结果王本立最终被定了罪。
  那个电视剧里提到的越王叛乱,也是实事。而且狄仁杰与那个造反的越王李贞,还有一定的联系呢。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都担任过豫州刺史的官职,而且还是前后任的关系。事情的起因在垂拱四年,耗资巨万的神都明堂修建完成,武则天令李姓诸王入京参加落成典礼。诸王心怀鬼胎,唯恐这是武则天把他们一网打尽的阴谋,通州刺史黄国公李撰、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以及李冲的父亲、豫州刺史越王李贞等宗室遂起兵叛乱。电视剧里有一个系列叫《血色江州》,里面就与黄国公李撰(电视剧里把李撰的名字换成了范阳王李霭)有关。按电视剧里的说法,黄国公纯属被奸人陷害,不过历史上的李撰却是这次叛乱的核心人物,正是他伪造了睿宗李旦的玺书,并以此矫诏串联了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等宗室诸王。只是因为李冲年轻莽撞,沉不住气,匆忙起事,致使李撰苦心经营的诸王联盟功败垂成。武则天派宰相张光辅率三十万大兵前去镇压,不到二十天,就将这次叛乱彻底扑灭。狄仁杰被朝廷委任为新的豫州刺史,前去接管豫州。张光辅的官军仗着平叛有功,杀戮降卒,抢掠民家,大搞株连,弄得豫州等地人人自危,苦不堪言。平叛官军还借口以劳军为名,向沿路州县大肆勒索财物。狄仁杰到任后,对过路官军的勒索严词拒绝,结果惹怒了元帅张光辅,他气势汹汹地说:“你这小小的州官敢轻视我这元帅吗?”狄仁杰回答道:“作乱的本来只有一个李贞,如今李贞死了,却出现了千万个李贞。”张光辅追问:“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狄仁杰凛然道:“你统领朝廷三十万重兵,是为扫平一个乱臣李贞,可是如今乱党已平,你却不肯节制兵锋,反而放纵军队残害百姓,致使民众家破人亡,这不是象河南又出现了千万个李贞一样么?况且大军到时,被叛军裹挟的士民,纷纷归附朝廷,可是你们为了贪功邀赏,竟大肆屠杀归降之人,致使天怒人怨,冤气冲天。如果我有上方斩马剑的话,一定先斩了你的项上人头!“张光辅无言可答,怀恨而退,回朝之后就诬告狄仁杰桀骜无礼,出言不逊,狄仁杰因此被降为复州刺史(唐代州刺史分上中下三等,豫州刺史是上州刺史,比复州刺史的官秩要高)。武则天为替自己称帝扫清障碍,利用越王叛乱这件事情,故意扩大打击面,李唐宗室不论有无参与叛乱,几乎都遭到株连。狄仁杰为无辜被株连的李氏宗亲据理力争,使很多本来要被处死的李姓族人,被改判为流放。这些被流放到荒远不毛之地的李氏族人,一路颠沛流离,饥则无食,寒则无衣,景况惨不可言,沿路官民,无人敢施予援手。但在到了宁州地方时,当地的百姓却热情地招待他们,这些李姓族人不明白缘故,宁州百姓把他们带到一块德政碑下。原来狄仁杰曾经在宁州做过刺史,他离任时,宁州百姓为了感谢他的德政而立了这块碑。宁州百姓说:“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了你们的性命,为了报答狄使君的恩德,我们也一定要好好照顾被狄使君救下的人。”李姓族人放声大哭,跪在德政碑下,向远方叩头,宁州百姓也跟着他们一起行礼。
  狄仁杰虽然是武周的重臣,但他心向李唐这一点却是不错的。电视剧里曾经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他救助太子李显的事迹。在历史上,狄仁杰也确实在扶保太子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武则天称帝之后,接班人问题一直是朝廷两派斗争的焦点。武氏宗族势力,以魏王武承嗣为首,强烈希望由武氏后人出任太子——人选就是武承嗣自己。武承嗣为了当太子,千方百计地打击李显、李旦等皇子,对支持皇子派的大臣更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狄仁杰也是武承嗣的打击目标之一。为了一举消灭皇子派,武承嗣与武则天手下的红人、武周头号酷吏来俊臣联手,诬告狄仁杰、魏元忠、徐有功等七名重臣参与谋反,把他们逮捕下狱。来俊臣的手段谁人不知,富有谋略的狄仁杰并不和他硬顶,他利用当时的“坦白者减刑一等”的规定,一上来就爽爽快快地认了罪,来俊臣一看,认为这个人无须费心了,就把他丢在牢里不再过问,专心对付不肯招认的大臣。狄仁杰就乘着来俊臣对自己放松警惕的机会,悄悄写了一封申冤的书状,藏在棉被的夹层里,让家人带出了监狱。狄仁杰的家人持他的书状向武则天申诉。武则天亲自讯问,狄仁杰就陈述了自己的冤情。武则天说:“既然你并未谋反,那为何要在供词中承认呢?”狄仁杰说:“如果不承认的话,臣恐怕早就死于刑笞之下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要上谢死表呢?”狄仁杰一愣:“谢死表?臣从未写过这个东东。”武则天把谢死表拿出来一看,才弄清楚是来俊臣伪造的。原来来俊臣除了刑讯逼供获得供词外,还炮制了大臣们承认有罪自愿请死的表章,以制造所谓“铁案”。于是武则天下令释放了狄仁杰等七个大臣,后来她发现这件事是武承嗣与来俊臣合伙制造的冤案,从此对这两人也怀疑起来。武承嗣之后又曾多次寻隙找碴要害狄仁杰,武则天一概不予理会。
  狄仁杰凭借自己的机智逃生后,开始反戈一击。一次,他利用接近武则天的机会,敦请武则天迎回被流放到房州的庐陵王李显,重立为储。他的说辞非常巧妙:“如果立自己的儿子,您千秋万岁之后,可以位列太庙,子孙祭祀受享无穷。如果立自己的侄子……臣没听说过侄子作了皇帝,不供自己的父母,却把姑妈供在太庙里祭祀的。”那时武则天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不能不虑及自己身后的待遇,而且武则天对鬼神之说非常相信,狄仁杰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她。不久,狄仁杰又一次请求武则天恢复李显的太子之位。武则天假装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朕把太子还给你就是了。”说着命内侍拉开身后的帏幔,只见李显走了出来,狄仁杰惊喜交加。武则天亲手导演的戏剧性一幕,令皇子派大喜过望,而武承嗣则是失望透顶,就在李显重新被立为太子的同一年,费尽心机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武承嗣郁闷而死。
  虽然武承嗣完蛋了,但是武姓族人并不甘心失败。另一个武氏势力的代表——梁王武三思也开始痴心妄想,太子李显的地位并不稳固。尤其自己和武则天都已是风烛残年,为了确保李唐神器的回归,防止武氏族人蠢蠢欲动,狄仁杰精心谋划,把一大批有才能有实力又心向李唐的大臣推荐到要害部门任职,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复唐班底,以确保在自己身后,这个班底仍然能够朝自己预先计划好的路线前进。果然,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由狄仁杰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时,发动宫廷政变,拥戴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的天下。这时,狄仁杰已经去世五年了。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品人录》里对这段故事概括得非常妙,他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狄仁杰这个大侦探已经理清了破案的线索,安排了故事的结局,至于逮捕人犯之类的事,就不劳他老人家亲自动手了。
  狄仁杰在历史上的另一个名声是善于举贤荐能。“桃李满天下”这个成语就是出自狄仁杰。他先后推荐过李峤、苏味道、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这些人精明干练,廉洁正派,后来都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影响一直延续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知人善任。契丹猛将李楷固(这位也在崇州案里出现过)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杀了算了。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狄仁杰推荐张柬之为相时,张已经七十多岁了,武则天也嫌张年龄太大,听了狄仁杰的推荐后,只是委任张担任了洛州司马。后来武则天又一次要求狄仁杰荐贤,狄仁杰说:“我上次向陛下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有起用呢。”武则天说:“朕已经拔擢他为洛州司马了。”狄仁杰答道:“可是我给陛下推荐的,是做宰相的人材,不是仅仅能当一个司马的呀。如果陛下只想找一个能处理朝中政务的人,现在的李峤、苏味道他们绰绰有余了,可是说到上马能统帅三军,下马能治理国家,文武全材的能臣,我看只有张柬之一个人。”武则天终于把张柬之提升为宰相。当然了,狄仁杰推荐张柬之,部分也出自他复唐计划的考虑。因为当时任宰相的李峤、苏味道都是文人出身,写诗作文都是一把好手,但是干这种大事胆略魄力则远远不够。狄仁杰把文武全材的张柬之推上相位,也有选定他作为复唐计划执行者的意图。最后的结局证实,狄仁杰的知人之明一点也不是吹的。
狄仁杰在任待御史间,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与左台御史中丞(中央检查机关的高级官员)来俊臣结下私恨,来俊臣性残忍,经常诬蔑公卿,武后阴纵甚惨,因而狄仁杰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后贬为彭泽(县名,在江西省北部)令。万岁通天(公元六九六年)九月,武则天下诏,令天下勇士十万之众进攻契丹(当时少数民族,后建国号为辽)。十月契丹攻陷冀州(现在河北省中、南部),河北震动。
武则天调狄仁杰从彭泽到魏州(今大名)任刺史(州官),狄仁杰到魏州组织了反击,击退了契丹。冀州人民才免于继续受戮杀和战火的摧残,并保住了唐王朝的疆土。神功元年(公元六九七年)回长安恢复相位。后又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等职。狄仁杰在州时间虽短,但是劳苦功高,对唐王朝的社稷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做出了巨大贡献。魏州人民为给狄仁杰歌功颂德,于神功二年(公元六九八年)建造了祠堂,以报恩德。后来词堂因乱而废。一说因战乱而毁;一说狄仁杰回长安,其子为所欲为,祠堂被群众焚之。元和七年(公元八一二年)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根据相(今安阳)、卫(今汲县)、擅(今范县)、贝(今武城)、魏(今大名)、博(今聊城)六州人民的意愿,为纪念狄仁杰的功德,在原址(位置在今大名县殷李庄乡孔庄村西北里许),重建了词堂及词堂碑。此碑由冯宿撰文,胡消书丹现重建的堂已毁。我们现在仅能看到的“人唐狄梁公祠堂碑”比最初的祠堂晚一百一十四年,距今已一千一百七十四年的历史.(见照片,今在大名县城东五华里)
狄仁杰于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九月病逝,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罢朝三日,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按照遗愿埋葬于魏州(今邯郸市大名县西南临漳县狄丘乡).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奏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神色不变,据法说理:“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终于迫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待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格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淫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怕、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弼,将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迅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迅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但是,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反是实!”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今。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诵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 …… 很简单,最大的功绩就是在武则天快要驾崩的时候稳固了朝廷,有力的打压了武氏对皇位的图谋,在混乱中保护住李氏江山

求教:狄仁杰对于唐朝有那些功绩 - …… 第一个功绩:劝武则天归政于李家 虽然狄仁杰判案比较神,但是狄仁杰最大的功绩却不是判案,他成功的劝说武则天归政于大唐李家才是最大的功绩.狄仁杰成功的劝说武则天立中宗李显为太子,武则天死后李显继位恢复了大唐的政权. 第二...

狄仁杰做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只要有什么贡献呢? - …… 辅国安邦,匡复唐室 ,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

狄仁杰在唐朝做了什么贡献 - …… 为武则天统治的稳固,保护李氏王族,做了贡献.

狄仁杰对人类历史有什么功绩? ……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初唐时期杰出的政 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宰相.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

狄仁杰的资料 - …… 狄仁杰(约630-700年),字怀英,生肖为虎.唐代并州太原(今太原南郊区)人.生于公元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

狄仁杰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 …… 保住了太宗的社稷~~让李姓子孙没被杀光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什么如此器重狄仁杰 …… 在武则天担任太后一职临朝称制和她登基为帝的时间里,一共用了差不多七十八个宰相.这些人大多是刚直不阿,具有突出才能和治国之才的贤臣.而在这些宰相中,有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和姚崇等一代名臣.这几个人里面,武则天...

历史中的狄仁杰在武则天时代是为唐效力还是为周? - …… 狄仁杰当然为朝廷效力,为国家效力.武则天掌握大权后,就改国号为周,算是最平稳地改朝换代,还登基成为第一个女皇帝.在当时狄仁杰也只能这样了(也有起兵抗拒,不承认武皇的,比如徐敬业等),怎么都是为国出力,为民谋福.女人做皇帝那叫牝鸡司晨,而且是篡夺,为正统正直的人所不齿,臣子们大都想思念大唐,狄仁杰为大周效力,是为国为民,他没那么狭隘,而且时势必然,虽然没有直接反对武则天,可他老爷子向武则天推荐提拔的几个宰相,都是拥护李唐的,如张柬之等,这些人终于在一天把武则天拉下了马,把李家的儿子扶了上去,大唐又回来了

狄仁杰简介 - ……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生肖虎,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举明经.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入为内史,封燕国公.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著称.

相关推荐

  • 在武则天时期狄仁杰主要是干什么的?
  •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是什么职位呀?
  • 狄仁杰的生平事迹
  • 狄仁杰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狄仁杰在武则天身边做了哪些事.当时有...
  • 狄仁杰在唐朝的地位
  • 求教:狄仁杰对于唐朝有那些功绩
  • 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是什么人?
  • 武则天在位时狄仁杰是当朝官员吗?求详细史实。
  • 狄仁杰为什么杀李元芳
  • 武则天是明君还是昏君
  • 武媚娘狄仁杰野史
  • 武则天宠幸过狄仁杰没
  • 武则天有多喜欢狄仁杰
  • 武则天抽满要多少次
  • 狄仁杰妻子曹安
  • 来俊臣和狄仁杰谁厉害
  • 武则天死后狄仁杰去哪了
  • 狄仁杰为何不收卢凌风
  • 武则天为何不敢杀李治
  • 武则天为何重用狄仁杰
  • 武则天为什么怕程咬金
  • 武则天杀了多少宰相
  • 本文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若有什么问题请联系我们
    2024© 客安网